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把握世情、国情、省情,描绘了湖北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时期,17市州各展其能、各显其长,共同画出湖北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此次全会聚焦推动加快建成支点取得决定性进展,进一步对17市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功能定位、职责使命、应有作为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征途没有止境,需要坚定前行。今起,本报推出“奋进建支点·市州进行时”系列报道,聚焦17市州在支点建设中的发展亮点、行进足迹,展现湖北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实干担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娜肖擎马文俊
在中国,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
从近代史上“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风华绝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脊梁,大武汉历来是中国“重镇”。
武汉之大,大在功能、大在规模、大在格局、大在底蕴。
“十四五”期间,武汉浴火重生、奋跃而上,稳稳站上GDP两万亿元台阶。今年7月,武汉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约:欢迎来汉投资,相约2030年,一起迈向3万亿元。
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这座城市的功能、规模、格局、底蕴,在发展的强劲脉动中,有了新内涵,展现新特征。
流年驰隙,江河新颜,爬过一道道坡、越过一道道坎,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车轮,正因时而动,循势而往。
武汉之大,大在功能
这个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正在成为培育“根技术”的沃土,
滋养出从“苗木”到“乔木”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
在比利时与武汉之间,一束看不见的光,正被一枚仅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精准捕捉。
去年底以来,依托九峰山实验室的加工和检测设备,比利时视铂科技与实验室联合开发下一代微型多光谱芯片。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合作。2023年才投用的九峰山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和中试平台。
以它为圆心,从碳化硅到氮化镓,从芯片设计到系统测试,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5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3万多名半导体人才扎根,甚至吸引了比利时、美国、奥地利的企业发来“加群申请”。
曾几何时,武汉虽坐拥百万大学生,却一度出现“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彼时,东南沿海有完整的产业配套,独特的“世界工厂”模式吸附了大量要素资源。
九峰山实验室的成功,原因有二。
一是掌握着不可替代的“根技术”。除自然资源之外,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是“长腿”的,哪里有合适的土壤,就流向哪里。而“根技术”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的竞争力,持续为整个技术树提供滋养,影响着人才、技术、资本的理性流向。
二是创新驱动地位的上升。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以模仿、追随为表征的发展模式逐渐式微,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眼下,正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最好时机!”不久前,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盛阅春提出,落实省委部署,以“一城三廊一带”为载体,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五谷丰登”为抓手,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滨江数创大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这是武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最密集的热土,一项项“根技术”在这里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