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筑牢国际运输通道“四梁八柱”湖北争当双循环战略“桥头堡”

筑牢国际运输通道“四梁八柱”湖北争当双循环战略“桥头堡”
2025-11-07 09:37:49 来源:湖北日报

作为“承南接北”“联接东西”的枢纽,湖北“九州通衢”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湖北的企业可充分利用其便捷触达国内各区域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可积极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完善的国内国际运输体系的有力支撑。从全国看,湖北“九州通衢”的优势必将托举中国外贸畅通世界更加高效,更加充满韧性。

面临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机遇

强化立体交通与国家战略的协同联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国际运输通道体系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站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湖北面临哪些机遇?如何才能把握机遇,进一步提升支点建设的开放辐射力?

崔凡:国际运输通道体系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同时各有侧重的两项宏伟工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物理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国际运输通道体系作为设施联通的骨干网络,直接承担着货物、人员、资本等要素流动的载体功能。中欧班列作为标志性项目,截至2025年6月10日已累计开行超11万列,将内陆地区变为开放前沿,显著提升了亚欧大陆的物流效率。这种“硬联通”不仅降低了贸易成本,更通过规模效应催生了产业集群,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遵循“供需互补”的合作逻辑,而国际运输通道体系正是实现这一逻辑的关键纽带。通过海陆空立体化网络,中国与共建国家得以发挥各自要素禀赋优势: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内陆地区通过陆路通道融入全球产业链。例如,中老铁路开通后,使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带动区域贸易额迅速增长,这种通道建设有效弥合了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正和博弈”成为可能。

通道体系支撑新型全球化治理模式。国际运输通道体系通过“多方众筹”模式,打破了传统中心—边缘分工体系。与西方主导的海洋型全球化不同,“一带一路”强调海陆统筹,通过中欧班列、跨里海运输走廊等项目,赋予内陆国家平等参与全球化的机会。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更通过规则标准对接(如“软联通”)推动建立平等有序的多极化秩序。

湖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省份,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版图的中心枢纽,正以“双循环”战略支点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球经济深度重构的当下,湖北正迎来提升开放能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历史性机遇。

进一步提升支点建设的开放辐射力,湖北可在“十五五”期间以战略叠加为牵引,深度融入国家大通道网络,强化铁水公空立体交通体系与国家战略的协同联动。一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中欧班列(武汉)等陆海通道,打造“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双向开放枢纽,增强对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辐射能力,推动货物高效流通与产业梯度转移;另一方面,通过花湖国际机场等航空枢纽建设,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江河战略”与“新陆权时代”的战略支点。同时,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优化科创平台支撑体系,以科技创新赋能开放能级跃升,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叠加赋能”的战略转型,为“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湖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