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访谈嘉宾
崔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全球价值链专家组专家
应对全球贸易变局
多元运输通道保障外贸安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如何理解多元化和韧性强?为何要建设这样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
崔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份额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国际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和韧性建设对于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具体而言,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航空货运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其实现快速增长;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强化,则有效促进了内河航运、河海联运及铁海联运等运输模式的协同发展;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刚性需求以及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化,共同驱动着公路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而管道运输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维护国家能源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运输方式服务于不同的运输客体和贸易形态,并随经济结构的变迁而动态演进。在同一种运输方式内部,不同运输通道的建设为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陆海新通道的构建、中欧班列多通道的拓展、空中丝绸之路的推进以及中欧北极航道的开通,共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运输通道的多样化与便捷化,有效满足了日益多元的运输需求,同时分散了运输通道风险。
构建选择多样、转换便捷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有助于中国进出口企业适应对外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即便面临地缘政治冲突或其他因素导致特定运输通道受阻的情况,中国企业仍能迅速调整物流方案,确保货物运输畅通无阻,进而助力我国实现贸易强国和运输强国的宏伟目标。
湖北处在“菱形构架”核心
承担着双循环战略重要中枢职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湖北有“九省通衢”之称,处于中国地理中心,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在这一国际运输通道体系中,湖北扮演着什么角色,将发挥什么作用?
崔凡:我国的中部地区概念主要是从东中西维度来划分的,而长江经济带从南北维度看又处于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部,是我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处在“菱形构架”核心区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中心),扮演着“承南接北”“联接东西”的枢纽角色。
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相关规划,武汉和重庆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个成功布局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武汉还是唯一的五型物流枢纽省会城市,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五型物流枢纽城市。因此,湖北承担的物流任务不仅是服务于湖北,更是要在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产品要素便捷流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过去,湖北是西货东出的关键通道,在今天西部陆海新通道逐渐打通的情况下,湖北又成为了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中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正日益成为中国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的重要基石。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当前,中国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显著提升,经济重心逐步向内转移。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若能便捷地触达庞大的国内市场,就越能获得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敢于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