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发展新蓝图。
湖北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未来五年,是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期。
即日起,本报推出“读建议强使命”系列解读,关注湖北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强支点担当、支点作为。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访谈嘉宾
陈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战略集成效应得到强化
主动在多重坐标中找准定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建议》中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有哪些变化和亮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陈耀:《建议》中关于区域发展的提法和部署呈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战略考量。这一部署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大趋势交织背景下,国家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精准施策,是以空间结构优化激活发展动能、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落子。
从“单点突破”到“叠加赋能”,强化战略集成效应。过去的区域战略多聚焦特定区域或特定目标(如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而“十五五”时期更强调多重战略的协同叠加与政策合力。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列提出,旨在打破战略孤岛,形成政策共振,最大化释放“1+1>2”的集成效应。这要求地方主动在多重坐标中找准定位,对接联动。
从“效率优先”到“协调并重”,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整体观。“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提法,超越了简单的产业转移或项目落地,强调从国家整体安全与发展利益出发,统筹考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战略性资源储备、关键基础设施备份、区域发展平衡等因素。这意味着生产力布局将更注重“备份”功能、应急保障能力和区域间的梯次协同,而非单纯追求成本最低或效率最高。
从“增长极”到“动力源”,提升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的目标从自身做大升级为引领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动力源,要求增长极不仅要自身强,更要通过创新策源、产业引领、网络枢纽、制度开放等,产生强大的要素集聚、技术溢出、市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实现“强极”与“协同”的统一。
这些变化,深刻反映了国家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竞争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基于优势互补的共生共赢;区域发展不再追求简单的地理扩张,而是追求功能优化和系统韧性提升。这正是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要求,其底层逻辑是统筹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的战略思维。
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黄金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