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的突破更具颠覆性。杨世辉教授团队开发的运动发酵单胞菌,成功突破非粮原料转化瓶颈,能将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水解液快速转化为乙醇,高效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农药及生物材料前体。“传统技术既推高成本又威胁粮食安全,”杨世辉的话语直指行业痛点,“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超9亿吨,若能高效利用,相当于再造一个‘地上油田’。”
生态构建:产学研融合的“裂变引擎”
“通过创新联合体,企业的技术需求能直接对接高校的科研优势,效率比以前提升数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小军的感慨,道出了产学研融合的核心价值。今年5月,湖北大学与安琪集团等单位联合成立湖北首个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以市场化机制聚焦医疗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专攻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为湖北乃至全国合成生物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这种“高校研发+企业转化”的模式,正在结出丰硕果实。以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为创始人的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和D-乳酸完成D-乳酸千吨级、生物基乙醇万吨级生产示范,预计5年内累计实现10万吨产能及13亿元销售规模。陈守文教授团队与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合作开发的高效酶制剂、与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联手打造的肌苷酸合成项目,均显著提升了企业产品竞争力,成为湖北大学校企合作的典范。
截至目前,湖北大学已成功孵化包括睿嘉康在内的16家生物制造企业,相关技术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及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这背后是学校构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支撑。2022年起,该校实施学科建设“特区制度”并出台成果所有权改革方案,近三年落地20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创造近千亿元经济效益,实现从“培养教师”到“支撑产业”的跨越。
当前,湖北大学正聚力同心,全方位打造华中地区合成生物学高地,牵头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9项,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91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为地方创造数十亿元经济效益。去年,湖大生物学科软科排名从2022年的第104位跃升至第37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