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汉襄宜经济总量达3.34万亿元,高于周边城市群,也占据了湖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同时,在中部地区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的,也仅有宜昌和襄阳。
“金三角”的协同发展,跃动着湖北的经济集聚度和整体竞争力。
9月28日,襄荆高铁开通,“武汉—襄阳—荆门—武汉”形成湖北首条环线。“待年内沪渝蓉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通后,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将形成1小时高铁大环线,为‘金三角’提供交通硬支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表示,都市圈首先是交通圈,衡量一个都市圈成熟的关键指标是1小时通勤。
邹薇表示,“1小时通勤圈”实现画圆,“金三角”就不再是各自精彩的“独子”,而成了相互呼应的“活棋”,湖北区域发展的一盘大棋。
如今,汉襄宜正以这样的思路,打破城市壁垒: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着核心技术,与襄阳的汽车电子企业联手攻关车规级芯片;宜昌的磷化工产业将精制磷酸通过长江水道运抵荆门,成为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襄阳的电池材料研发成果,顺着高铁线路直达十堰的储能装备工厂。
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正催生出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产业集群,如银河般扮靓湖北联动发展的夜空。
集群带动下,湖北各市州竞相发展。荆州、孝感、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十堰、荆门、黄石加速冲刺3000亿元,咸宁、恩施、随州、鄂州加速向2000亿元迈进。
千亿县有望达到4个
全国百强县总数占中部近半
县域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星罗棋布的县城已成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
7月23日,2025赛迪全国百强县市榜单揭晓。湖北仙桃、大冶、宜都、潜江、枣阳、枝江、汉川、天门等8地上榜,总数居全国第4、占中部地区近一半。其中,“领头羊”仙桃2024年GDP达到1125.13亿元。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
随着县域经济的壮大,全省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目前,我省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四好农村路”、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比“十三五”末下降0.17。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湖北在“自转”同时还围绕大局“公转”,注重联动周边,加强省际协作和区域合作。“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鄂湘赣三省通办,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一批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多点开花。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面向“十五五”,湖北将持续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全力将湖北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引领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