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疾控发布提醒:因发热看病时,市民记得如实告诉医生最近去过哪,尤其是去过高热、蚊虫多的地方(比如东南亚、南美,或者国内云南、广东、海南等),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
蚊媒传染病,发烧只是信号弹
很多人觉得发烧就是感冒,有些发烧其实是蚊媒传染病在冒充普通感冒,比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其罪魁祸首不是细菌或普通病毒,而是蚊子体内的“坏病毒”。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共同点是发病前1-2周去过蚊媒活跃的地区(比如东南亚、南美或国内疫区),且被带病毒的伊蚊叮咬过。
蚊媒传染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蚊子是移动的病毒库”:感染者发烧后,血液里的病毒会被伊蚊叮咬后顺带“吃”进去;病毒在伊蚊体内繁殖3-7天,这只蚊子就成了病毒传播机;它再叮咬其他人,病毒就会进入被叮咬的人体内。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一口”。
如果你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旅居史,医生会立刻做以下事情:1.优先安排蚊媒传染病检测(如登革热抗原、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2.让你住单独病房隔离,避免蚊子叮咬后传染他人;3.联系疾控中心,对疫区归来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4.指导你清理家里的积水(比如花盆托盘、矿泉水瓶等),消灭家里的伊蚊老巢。用最短时间、最少成本,把你和周围人的风险降到最低。
旅游前后,这3件事要记牢
去疫区旅游,出发前和回来后,记住这4点:1.出发前:查目的地是否是疫区。可通过“中国疾控中心官网”或“海关总署”发布的“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名单”,提前了解目的地的风险。比如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南美的巴西、哥伦比亚,国内的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等。
2.旅途中:防蚊要做到“三要素”。首先是穿对衣服,浅色长袖衣服+长裤(伊蚊喜欢深色,浅色更难锁定);二是涂驱蚊剂,裸露的胳膊、小腿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大于等于10%)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儿童用派卡瑞丁更安全);再就是住有纱窗的酒店,睡前检查蚊帐是否有破洞,房间用灭蚊片或电蚊香(液)驱蚊。
3.回来后:自我监测+主动报告。返程后14天内每天测体温,记录是否发热、关节痛、皮疹等;若出现上述症状,第一时间告诉医生去过哪个国家或地区;清理家里的积水(花盆托盘、矿泉水瓶、废旧轮胎等),每周倒1次,不给伊蚊产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