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璐魏鹏通讯员畅兴雪
采访对象:抗战老兵付明友
采访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7月的阳光,让襄阳古城的街巷格外明亮。
在樊城区风华路社区南国城市广场小区内,94岁的付明友老人身着整洁的白衬衣,坐在桌前,戴着老花镜,手中的放大镜缓缓划过《难忘激情岁月》的书页。那些凝结于岁月中的硝烟与热血、苦难与荣光,在他布满褶皱的手掌下缓缓苏醒。
“现在啊,天天都是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付明友激动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很多年前,付明友就曾梦想过:有朝一日,要代替那些不知名的战友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今天,这个梦想已经在他不断打勾的地图上实现。
一个高大的身影指引了未来的道路
1931年,付明友出生于襄阳市襄城区马王庙街。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留下母亲独自拉扯3个年幼的孩子。“那时候,活下去都是奢望。”老人声音哽咽,“母亲当佣人,两个哥哥当童工,手指被机器轧得血肉模糊,就为换一口粥。”
1938年,日军轰炸机撕裂了襄阳的天空,霎时间火光冲天。付明友永远记得那一刻:“我们家的房子塌了,母亲的哭喊声混着焦煳味。”无家可归的一家人,只能蜷缩在破庙里。母亲用扁担挑着箩筐,一头装着破棉被,一头装着他,沿街乞讨。
“我几乎是要饭长大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白天穿了晚上洗,多亏亲戚们的接济和乡亲们的帮助。”付明友说。
“没文化不行,再苦也要认字!”母亲四处求人将他送到学校,说动校长免了学杂费,书本则只能向同学借。
“有一天我去找母亲,想买一支红蓝铅笔。”付明友至今想起仍感觉心痛,母亲翻遍口袋,身无分文。“儿啊,哪有钱啊!”母子俩哭了一夜,眼泪都流干了。
1947年,付明友借住到表姐家,帮她做点小生意,挑着面条、大米走街串巷叫卖。后来他碰到一个身形高大的男人:“小鬼,你跟着我,帮我烧火做饭。”
就这样,他跟着这个待他如子的人,不仅吃上了饱饭,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那炉火,也点燃了我的革命之路。”付明友说。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付明友摩挲着泛黄的军功章,声音微微发颤,“后来襄阳城解放了,老乡们敲锣打鼓欢迎进城的队伍。”
付明友再也没有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但他坚信,那个高大的身影就在欢庆的队伍里。
见证让世界震颤的“东方巨响”
1948年,付明友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襄阳到新乡,从南阳到徐州,付明友和战友拼刺刀、炸坦克,在枪林弹雨中运送枪支弹药,足迹烙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打仗我勇敢着呢,敌人的飞机、炮弹呼呼地响,我不害怕。”老人双眼闪烁着光芒。淮海战役胜利后,部队又转战大西北剿匪。
1964年4月,付明友被调往221厂原子弹生产基地工作,负责科研人员和产品的运送,每一道车辙里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大型实验,我参与了吊装工作。能亲身参与这个伟大工程,哪怕只是不起眼的小事,我都感觉无限光荣。”
除了常规工作,付明友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主要任务就是不断给几名年轻驾驶员壮胆。付明友说,原子弹爆炸前,工厂里至少要进行数百次实验。每次将原子弹吊装至发射台,驾驶员都会紧张到两腿发软,他就在身边大声鼓励:“慢慢来,不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