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林强调,要突出提能级,坚定不移做强支点的整体实力。要咬定经济增长目标,推动各项工作紧盯靠上、政策资金靠前发力、项目建设能快则快,加快做大经济总量。要在区域能级、产业能级、企业能级上聚力突破,构建全省多极支撑、竞相发力的区域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融合”,做大做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眼“十五五”,谋深谋实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补汉沿线补水、阜黄高铁等项目尽快开工,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盘子”,积蓄支点建设的更强后劲。
王忠林强调,要突出优质效,坚定不移厚植支点的核心优势。要狠抓科技创新,围绕高水平人才支撑、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效率科研攻关、高质量成果转化,深入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持续完善“71020”高校创新体系,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提升发展“含新量”。要狠抓绿色转型,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通过下决心“治”、下功夫“保”、下气力“转”,提升发展“含绿量”。要狠抓民生改善,找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发力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突破点,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扩内需、增福祉,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提升发展“含金量”。
王忠林强调,要突出增动力,坚定不移打造支点的强劲引擎。要聚焦“育新质、激活力、防风险、优治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大财政体系、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短期应对、中期拓新、长期转型”相结合,“一企一策”加强企业帮扶,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产为基做强县域经济实力、以融为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体推进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振兴动力等六大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王忠林强调,要突出强功能,坚定不移筑牢支点的战略支撑。要强化要素配置功能,持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技术数据、人力资源、农村资产权益、生态环境权益等要素交易平台,深度链接国际国内创新网络,促进各类要素汇聚融通。要强化双循环枢纽功能,建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花湖国际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完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系统推进交通、物流、数据、能源“四网联动”,促进人、物、资、信“四流融合”。要强化区域辐射功能,更大力度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江汉平原基础设施补短、联网、提能,推动武汉都市圈加快发展、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王忠林指出,加快建成支点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是对干部能力素质、担当作风的重大考验。全省广大干部要进一步提能善为、担当作为,奋力在支点建设中建功立业。一是强化系统观念,切实把握支点建设的科学思维。要善于驾驭“一难两难多难”的复杂局面,努力从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找到问题最优解,以思想的主动赢得工作的主动、掌握发展的主动。要切实掌握“既要又要还要”的辩证方法,注重战略与战术统筹、近中远目标协调、时度效统一、立与破并举。要努力追求“多重目标动态平衡”,“十个指头弹钢琴”,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和高效能治理良性互动。二是强化能力素质,切实锤炼支点建设的过硬本领。要着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树牢高质量标准,认真学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城市治理、数字经济等现代化知识,善于运用改革办法、市场手段、法治方式、科技支撑、数据赋能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要着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树牢正确政绩观,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把为民解难的事办实、把为民造福的事办好。要着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洞察风险的预见性、感知风险的敏锐性、化解风险的有效性,切实守牢安全底线。要着力提升抓落实的能力,做到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化落实、可量化评估,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三是强化担当作为,切实激昂支点建设的豪气锐气。要对标争先、勇创一流,敢与好的比、敢与快的赛、敢与强的竞高低,干则干好、干则一流。要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雷厉风行、快干实干,确保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要胸怀大局、义不避责,宁肯上前一步形成交叉,也不后退半步留下空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加快推进支点建设成势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