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新领域及海外业务的拓展,油气资源勘探任务迅速增加,邓运华的实力和业绩赢得总公司领导信任。2006年,邓运华被任命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中海油研究总院副院长,开始全面负责海洋石油全海域勘探技术工作。他的事业版图也从渤海湾拓展到全国,乃至全球海域。邓运华也再一次面临事业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地区,新的开始。邓运华以以往的热忱,再次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他说“能找到大油田,是每个勘探者愿望。”
为了这样的愿望,他阅读并分析了大量南海、东海地质资料,进行精细研究和对比分析,结合构造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中国近海两个盆地带油气地质差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邻近中国东部古陆发育了古近纪的湖相断陷盆地,为生油盆地带,是找油的有利地区;远离古陆发育新近纪海相拗陷盆地,为生气盆地带,是找气的有利地区。这项新理论已经被深海钻探所证实,多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认为,此项成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对海域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初到总院时,这里的海外勘探研究队伍力量薄弱,不足20人,远不能达到海外勘探工作要求。要做好工作,组建一支有实力的勘探队伍十分必要。于是,邓运华重新组合总院勘探人员,悉心培养年轻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他的努力下,海外勘探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如今已有技术人员130人,形成了一支技术和作风过硬的海外勘探研究队伍。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坚信有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作后盾,海洋总公司在海外的勘探一定会不断获得更多更大油气发现,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邓运华坚定地说。
除了建设队伍,邓运华在科研技术方面也丝毫没有放松。面对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和海量勘探数据,邓运华凭借着深厚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并深入分析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后,首次提出“全球油气分布在河流-海湾体系、河流-湖泊体系、河流-三角洲体系,即油气分布的三个体系”这一极具创新性的新论断,并用于战略选区。
从亚洲的缅甸到非洲的加蓬,再到美洲的圭亚那,八个国家23万平方公里的矿区资料在他的脑海中汇集、整合,形成海外勘探的清晰脉络。面临陌生的地质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沟通上的障碍等多样挑战,邓运华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用自己建立的一套海外勘探技术体系,在非洲、南美等地区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这些油气田的发现,不仅为我国的能源储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国际石油勘探领域引起巨大轰动。
如果说海洋石油勘探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博”,那么邓运华就用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为祖国“赌”回了一个个油田;他用执着与热情为祖国“赌”回了发展的信心与保证。在未来的日子里,邓运华和他的团队会继续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发现更多油气宝藏,为我国的能源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助力祖国在国际能源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坚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耀目的成绩背后是大量的付出。邓运华工作近四十年,几乎没有休息日与节假日,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的“加班登记表”上总能看到他的名字。熟悉他的同事都被他那种近乎疯狂的勤奋所折服。渤海湾每一口探井都揪着他的心。无数次深夜被海上电话叫醒,即使是深冬寒夜,他依然坚持去办公室分析资料,解决现场问题,保障钻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