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华,1963年生,湖北红安人,中共党员,石油地质学家、海洋石油勘探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海洋油气地质勘查与研究,在渤海、南海及海外的油气勘探研究工作中成果丰硕,带领团队在渤海9年发现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方地质储量,奠定渤海年产石油3000万方、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储量的基础;建立了中国海油海外勘探技术体系,带领团队在南海、非洲、南美等地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培养了中国海油渤海、海外两只过硬的勘探技术团队。截至2022年7月,出版著作3部,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1篇。先后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学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3项。
“我将大半生的精力投入到海洋油气勘探中,不能妄言做好了这件事,但确实只做了这一件事。”邓运华说。
半个多世纪以前,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家,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在黑暗中苦苦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结论,将“中国贫油”的帽子抛到九霄云外。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向我们袭来,石油资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稍有不慎,我们面临的将不再是“贫油国”的帽子问题,而是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时代在呼唤,祖国需要李四光般的人物。
毫无疑问,邓运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故事,是一部从平凡走向卓越,为国家能源事业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成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梦为舟
1981年,年少的邓运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大门,学习石油地质专业。
在大学,他深知专业前沿知识的重要性,即便生活并不宽裕,他仍省吃俭用订阅专业期刊。邓运华最喜爱的就是《石油勘探开发》和《读者》这两本杂志。《石油勘探开发》是中国石油界知名期刊,邓运华也一直从大学开始读到现在,正是这份杂志,为他打开了专业领域的前沿窗口,紧跟行业发展趋势。1981年创刊的《读者文摘》(现名《读者》)也是他的心头好,这本综合类杂志涵盖文学、历史等内容,邓运华一直读了35年。
邓运华曾笑言,自己大学时并非专攻学业的学霸,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小学时代,很多知识是空白的,所以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丰富自己。”他还尝试练字,尽管现在仍觉得自己书法没练好,但却认为这个过程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谈及大学老师,邓运华脸上立马洋溢起笑容。他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刚上大一时的一节《普通地质学》课,老师关于“如何判断一个矿物是石英还是长石”的小小考验让他对地质学科的严谨性认识深刻,也开启了他探索地质世界的大门。他也依旧记得带他们古生物课的一位女老师。那位老师关于“如何区分现代生物标本和过去的生物化石”的生动表述,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也使这堂课长久地留存在了邓运华的脑海中。
大学毕业后,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勘探事业贡献力量,邓运华没有满足于当时分配的安稳工作,而是毅然地选择继续深造。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研究生。1988年,硕士毕业的邓运华,满怀壮志地投身到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就职于油田研究院,开启了他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