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武汉民企突破115万家 市场主体净增13%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武汉民企突破115万家 市场主体净增13%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2025-07-31 09:36:03 来源:长江商报

在长江之滨的武汉,一场以营商环境优化为引擎的经济跃迁正在上演。2025年武汉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全市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净增幅13%,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武汉也由此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7月29日,在武汉市“建设支点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之“投资武汉共赢未来——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会上,武汉市投资促进局(武汉市政务服务局)向全球投资者发出盛情邀约,欢迎全球投资者来汉投资,与武汉一起迈向3万亿元,共赢未来!

招商引资撬动城市跃升

从“两通起飞”到“产业聚势”,从“武汉制造”到“武汉创造”,这座中部重镇正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投资者共享发展机遇,培育出“既有参天大树、又有茂密丛林”的产业生态。

回顾武汉招商引资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与时代同频、与改革共振的城市成长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GDP排名跌至全国第18位的困境,武汉实施“两通起飞”战略,推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高能级平台崛起,神龙汽车、可口可乐等知名项目落地,为“武汉制造”注入新生机。1991年至2000年,武汉实际利用外资从1亿美元跃升至13亿美元,GDP实现10倍增长,奠定了工业重镇的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武汉抢抓WTO加入及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通过“项目兴市”推动城市腾飞。东风总部迁汉、中韩石化、富士康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武汉GDP年均增长达17%,从区域重镇跃升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招商引资进入“攀高向新”阶段,围绕光电子、汽车零部件、生命健康等千亿产业集群,向“产业聚势”转型,京东方、TCL华星、小鹏汽车、辉瑞等龙头企业相继落地,助力武汉2023年GDP突破2万亿元,产业由“一业独大”转向“多业并举”。

面向未来,武汉锚定2030年GDP突破3万亿元目标,加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全面布局“光谷”“车谷”“网谷”“星谷”“药谷”五大产业集群。“光谷”立足长存、武汉新芯,布局先进存储、先进封装项目,向“存储之都”加速迈进;“车谷”围绕“东风系”“小鹏系”开展供应链招商,打造“车能软芯材”产业集群;“网谷”依托中科曙光等企业,布局网络信息安全、数字经济底座;“星谷”联动航天科工产业链,集聚空天信息、航天材料项目;“药谷”聚焦辉瑞、人福等龙头,突破性发展“AI+创新药”“AI+医疗器械”。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新兴赛道快速崛起,临空、临港、临铁三大通道优势叠加,“双机场+高铁枢纽”赋能武汉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民营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招商引资的活力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在武汉,服务企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在提速提效、精耕细作。

得益于武汉推行的“集成办”“智能办”等改革,武汉市佳源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西河桥店负责人雷女士仅用一小时,就在政务中心完成药品经营等5项许可证的审批流程,领取了药品经营、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备案、预包装食品备案、行业综合等5张许可证。武汉推出的110余项涉企“集成办”事项,打通10个市直部门系统的审批监管一体化平台。

2025年3月,武汉发布《2025年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方案》,从政策直达、政务提效、法治保障等六大方面提出24项具体措施,全方位护航企业成长。电子税务局自动推送政策、“汉融通”平台为企业促成融资超4200亿元、工程招标全过程电子化……这些改革真正让民企从“门外观望”走向“全程参与”,从“问政策”到“享服务”。

法治温度同样为企业保驾护航。光谷1800余家“瞪羚企业”正加速成长,高德红外等科技龙头在脑机接口等领域持续发力。初创企业十方生命科技在遇到税务信用降级风险时,税务部门以柔性执法给予辅导与修复支持,为创新留出了空间。武汉还设立行政立法基层联系点,首次让民企声音直达立法前端,体现出公平正义与包容并存的法治营商理念。

武汉还持续升级服务体系,推广“免申即享”惠企模式,推动“一业一证”“跨域通办”,实现企业开办“1050”标准:一次申报、0.5个工作日内办结、0费用,半个工作日内一家企业即可诞生。

截至目前,武汉民营企业总数已达115.9万家,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2025年上半年,武汉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净增幅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显示出民营经济的强劲活力与无限潜力。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关键词:武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