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从地铁车厢到三甲医院,从政务大厅到24小时便利店,一张无形的数字网络正将城市服务串联成有机整体。
在一座城市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如何?很多时候,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就能让市民提升幸福指数。
比如,为了缓解道路拥堵,武汉街头的红绿灯与导航软件联动,最大程度预判通行时间,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提升了通行效率。
“武汉的智慧交通系统研究和应用排在全国第一梯队,全息路口、人工智能应用等高新科技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知名信号灯控制专家王小刚对武汉的创新不吝称赞。
作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离不开一系列智慧技术和设施的助力。
这一点,武昌区首义路街道千家街社区党委书记刘佳深有感触。她介绍,去年,社区内一辆电动车燃起不明烟雾,在AI技术加持下,智慧社区治安消防联动服务平台一键识别了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自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创新探索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方法路径,越来越多的武汉社区正向精细化治理迈进:江汉区八古墩社区整体接入智慧调度平台,数字化集成住宅、商业、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信息,实现智慧物业管理服务;硚口区长寿社区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创建,老年人佩戴智能手环,健康数据实时上传至区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引入寻常百姓家,设施智能、服务便捷、场景多元的“智慧社区”正遍地开花,一座真正“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这十年,新市民群体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武汉寻找坐标,从城市建设者转变为“城市新主人”。
外卖配送员齐明静从襄阳来到武汉送外卖,最高峰时一天送餐量达到100单。如今,她已在武汉安家落户,如愿成为一名“新武汉人”,在老家的孩子也顺利在武汉上学。
“武汉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家。”中国美国商会华中分会执委会主席卡腾龙全家来到武汉生活已有21年,还获得了一张给他带来身份认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融入武汉的同时,也与武汉一起成长,“适合外籍人士的教育资源显著改善,城市生活配套日益完善,政府始终支持外资企业并积极回应……”
城市治理的“绣花精神”,让这座超大城市既有澎湃活力,又不失温馨细腻。
城市“新面孔”越来越多,机器人也成了武汉的“新市民”。
樱花季,民警带着机器人“智警小珞”来到珞珈山下巡航;长江经济带水域经济博览会现场,机器人“水宇哥”变身科普讲解员;光谷街头咖啡店里,人形机器人“天问”把一杯杯咖啡送到顾客手中。在武汉,“新市民”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创新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这样的创新不止在科技领域,也涌现出更多贴近普通市民的消费场景。
今年,汉口、武昌、汉阳已有7处临江而设的露天电影场,长江和城市夜景成为巨型幕布,托起武汉人的温柔梦想;在蔡甸、黄陂、江夏等地的绿水青山间,一顶顶帐篷撑起消费新场景,让生态资源成为拉动消费的“流量密码”;黎黄陂路、楚河汉街、汉阳造艺术区,City Walk(城市漫步)让武汉在社交平台不断出圈,城市的浪漫与烟火气交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