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群山环抱中,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这个曾经“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的贫困山村,如今蝶变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村集体资产超亿元,年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巨变背后,是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带领党员队伍,用“先行脚”蹚出村民“希望路”,将“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01
1992年,30岁的闵洪艳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彼时,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村民养家糊口尚且困难。“看山山秃头,望水水断流,走路路断途”,可谓一片乌云在心头。临危受命,穷则思变。闵洪艳意识到,没有耕地和矿产,不等于村里没有资源,山水就是最大的资源。“人在,山在,绿色在”,他决定带领群众开垦荒山种植茶叶。
茶叶既不能果腹,销路利润也不确定,很多人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面对村民的迟疑,闵洪艳埋头苦干。上行下效,越来越多党员群众加入。他又带着村干部外出推销茶叶,逐渐打开市场。几年时间,堰河村发展茶园1200亩,茶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增。
不仅如此,他还请来农业专家指导改良茶叶品种,在村里办起茶叶加工厂,让鲜叶能就地加工增值。到2000年,村里的茶园已从百亩扩展到千亩,茶叶成了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曾经不被村民看好的茶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叶子”。
02
单一的茶叶产业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闵洪艳就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2005年,他先让妻子把林场的旧厂房改造成“银杏山庄”,推出炒茶体验、农家菜等项目,首月日均接待量就超过500人次。
眼见农家乐势头红火,村民们纷纷效仿。闵洪艳趁机牵头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培训服务技能、规范收费标准,还打造了“茶香人家”民宿集群。他又挖掘村里的民俗文化,修复百年古宅建成村史馆,推出“采茶—制茶—品茶—住农家”的全链条体验游。
同时,闵洪艳也积极推动村里的合作社建设。当他提出再办合作社的想法时,村民们满心疑惑,担心入股后血本无归。但闵洪艳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优势,最终说服了25户村民加入。经过三年的努力,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踊跃参与扩股。
如今,依托“堰河香”品牌,村里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面打通,今年茶叶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