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联运”班列正在装货。
阳逻港,靠着铁路直通码头的优势,已开辟60多条多式联运通道。铁水联运的紧密衔接,让阳逻港这个长江中游的核心枢纽地位更稳固。
2024年,武汉港的成绩单亮眼。武汉港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幅44.5%,以绝对优势稳居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铁水联运首位;有106艘次国际船舶往来,数量超过了安徽、江西、湖南三省的总和;多式联运通道如同血管般延伸,为光谷的光纤、车谷的新能源等产业节省了数亿元的物流成本;正在推进的315个规划泊位建设,将带来2.8亿吨的年吞吐能力,其中集装箱处理量将达到千万标箱级,直逼沿海大港。
近日,交通运输部推广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典型经验,“武汉实施铁水联运港站封闭式一体化运作”案例入选。
“以20英尺集装箱为例,成都至上海通过‘汉蓉线’铁水联运,全程物流成本8227元,较全程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成本分别降低4773元、1151元。”武汉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算过一笔账。
今年2月11日,阳逻港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它作为中欧班列(武汉)的第二始发站,正式投入运营。“长江黄金水道”与“钢铁丝路”在武汉成功“牵手”。
其他8个港区也各展所长,协同发展。
经开港的“车谷号”滚装船,装载着650辆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大陆;江夏港的金口码头,上演了一场“轻重全能秀”——那里有长江中游流域起吊重量最大的吊机,设计载重达500吨,还创下了吊装“80米塔器设备”的新纪录;白浒山港区运输的化工原料,支撑着湖北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主城港区的“两江游”,单日就能接待1.5万名游客。历史悠久的青山港,也能承担大宗货物运输,服务着临港工业。
阳逻港正在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