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洁汤炜玮
通讯员董晓宁
“4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武汉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我感到非常震撼!”
3月24日,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拉尔夫·索伯比尔将一束鲜花轻轻放在外祖父威尔纳·格里希的铜像前,深情凝望。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阔步向前。1984年11月,65岁的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以下简称“武柴”)厂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洋厂长”。
索伯比尔抚摸着铜像,眼圈泛红:“一直听您讲武汉,今天第一次来到这里,武汉的美丽和开放超出我的想象。”
“这么多年了,外祖父的事情,你们还记得如此清楚”
“我可以在这里合张照吗?”当天上午,武汉市档案馆,索伯比尔看到了格里希当时在车间检测产品质量的珍贵照片。
跨越时空,这是索伯比尔第一次在中国与外祖父“同框”。细看,两人眉宇间有几分相似。
照片里的那个时代,波澜壮阔。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百业待兴的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
1984年,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年8月,65岁的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派往武汉的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柴担任技术顾问。
考察之后,面对一堆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格里希急得自言自语:如果让我当厂长,决不这么干……
1984年11月,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任期两年。
聘请一位外国人担任国企厂长,无疑是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事。一时间,争议四起。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格里希不负众望。任职期间,他撰写了26万字的企业管理方案,武柴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品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在当时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索伯比尔有些震惊:“这么多年了,我外祖父的事情,你们还记得如此清楚。”
“会尽力收集外祖父相关物品,捐赠给武汉”
樱花烂漫的3月,一趟趟中欧班列从武汉出发,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市。那里矗立着格里希的另一座铜像。
为了感谢这位德国人作出的贡献,1985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6年,格里希离任。这一年,他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权资格,成为中国首位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此后的10余年间,他多次到访武汉,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惊喜不已。
2005年,格里希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武汉市政府为其塑造了两座铜像,其中一座矗立在汉正街,另一座移交给德国杜伊斯堡市。
“大家谈到他时,都神采奕奕,我深深感受到外祖父的工作所带来的影响。”24日下午,站在铜像前,索伯比尔说。
当天陪同索伯比尔的,还有曾担任格里希翻译、助手的工作人员周健文、李云中、李兵,他们纷纷感慨:“我们今天一起来看您,特别高兴,40多年了,您当年的付出我们历历在目。”
为追寻外祖父在武汉工作的印迹,也帮助武汉市收集整理外祖父的档案,索伯比尔受邀从德国来到武汉。
得知消息后,周健文、李云中、李兵十分激动,第一时间去迎接索伯比尔,并陪他参观了武柴旧址、格里希曾住过的胜利宾馆,以及黄鹤楼、晴川阁、巴公房子等武汉特色景点。
“我们正在整合馆藏和收集的档案资源,完善《“洋厂长”格里希图像志》书稿,预计今年内完稿,并将其列入出版计划,让更多人铭记格里希作出的贡献。”武汉市档案馆馆长徐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