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通讯员解德猛李新猛
春意盎然,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的农田里,紫云英花开正艳。村民赵益望着这片花海,满心欢喜:“再过几天就要耕田育秧了,这些紫云英翻进地里就是最好的肥料!”长安村的4500亩地,如今都种上了“鸭蛙稻”。这种新模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去年稻米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亩均增收千元。
通过“稻—鸭—蛙”立体循环,石首不仅让5万亩农田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生态修复的创新之路。
青蛙与鸭子的“田园革命”
“过去春耕,地里就要早早施春肥,这两年我家20亩田是一滴肥也不用了。”3月12日,长安村村民赵生桂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石首市地处长江中游,是荆江与洞庭湖水系连通的关键通道。近年来,石首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传统水稻种植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水质污染。石首市自2022年起,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推行“鸭蛙稻”模式:每年7月中旬,石首市山水办向长安村的4500亩稻田投放15万只小青蛙,帮助稻谷除虫;而更早前的5月份,这片稻田就投放了2万只小鸭,用来除草、松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首生态修复团队博士生李盛方介绍,鸭子穿梭田间疏松土壤,粪便成为天然肥料;青蛙捕食害虫,替代杀虫剂。青蛙和鸭在稻田里合作完成一场生态修复运动,不仅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同时保持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共建稻田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程禁用化学农药,每到冬季,地里便种上紫云英等绿肥植物,春耕开始还田。据测算,该模式使化肥减量70%、农药减量90%以上。
对于这种种植养殖模式,村民们编了个好记的顺口溜:“3月耕田,4月插秧,5月放鸭,7月放蛙。”
赵生桂算了一笔账:在采用鸭蛙模式之前,她家20亩田的农药化肥投入高达5000元。而现在,只需投入800元用于购买小鸭和青蛙,费用显著降低。更重要的是,他们吃上了无农药化肥的粮食,村里成功打造出绿色食品标签的生态稻米,每斤鸭蛙稻大米卖到8元,鸭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种上鸭蛙稻后,亩均增收1000元。”村支书赵文龙说。
据了解,石首已推广鸭蛙稻5万亩。
田埂、沟渠变身“生态走廊”
为切实开展长江大保护,保证农药化肥残留不辗转流入长江,石首市转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石首市山水办主任肖浩透露,今年准备再推3万亩鸭蛙稻。
在“鸭蛙稻”种养模式基础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首生态修复团队提出利用田埂、路、沟、塘、河、湖岸等生态化用地,实施生态田埂、生态水塘、生态沟渠等建设思路,以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田间生物栖息地生境,保留已有田间零星分布乔木,形成田间生态小斑和廊道。
对项目区范围内生态用地“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禁用除草剂。生态坑塘投放鲢和螺等水生生物,种植荷、水烛、芦苇等挺水、浮水植物,保留坑塘岸上的桑、乌桕、枫杨等乔灌植物和白茅等草本植物。生态田埂稀植桑、乌桕、柘等植物,保留白茅、狼尾草等草本植物。生态灌渠底部固着荷、荸荠等挺水植物,两岸撒播狗牙根、蜜源花卉。生态河网进行生态护坡,栽植木樨、女贞、石楠、檵木等植物。机耕路进行生态化改造,撒播狗牙根,两侧栽植木樨、石楠等植物。
通过将田埂、沟渠、河网改造为“生态廊道”,种植水生植物,保留零星乔木,石首形成300个生态斑块和30公里生态网络。这些“微型栖息地”为青蛙、鸟类、昆虫提供家园,农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监测显示,项目区脊椎动物从90种增至320种,夜晚蛙声阵阵,白鹭、萤火虫重回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