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校企共育,推动由“工”变“匠”
高质量的培训和竞赛,为产业工人铺设一条从“工”到“匠”的成长快车道,助力他们“以技傍身”“破土冒尖”“增技增收”。
赤壁市作为全省首批技能素质提升试点,探索构建“政企校社”联动培育体系: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定制课程,院校输送人才,社会机构精准滴灌。
茶艺师舒江华的蜕变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印证:通过赤壁市一片叶培训学校的系统培训,她从采茶女工成长为赤壁青砖茶文化“代言人”。
这样的成长故事正不断上演:去年以来,各试点组织职工技能培训4748场次,覆盖企业职工27.5万人,较上年增长48.6%。
省总工会打造的“培养—评价—激励”全链条机制,将“课堂搬进车间、考场设在产线、岗位变为阶梯”,重塑产业工人成长生态。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国企引领“15条”、班组建设“12条”等措施落细到基层班组、落实到岗到人。
竞赛成为技能提升的“催化剂”。全省双“百千万”劳动竞赛吸引超800万人次参与,4万余名普通工人在竞技中蜕变为高技能人才。
国网湖北电力的职工技能运动会,是这场转型的微观样本。比赛项目库从8项拓展至200项,覆盖电网核心业务全领域。省劳模刘媛的进阶之路极具说服力:入职6年率队斩获技能运动会团体一等奖,十年间带领团队研发30余项“电科技”,推动咸宁电网数字化转型。“在生产一线,要以技服人。”刘媛始终铭记师傅的教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从生产线“螺丝钉”蜕变为创新链“驱动者”。
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全省产业工人共斩获235项省科学技术项目奖。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参与度高达89.02%。
“以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铺就产业工人成才‘星光大道’,让产业工人站在时代舞台中央绽放光芒。”省总工会负责人表示。
“新八级工”扎根落地,“技能饭”越吃越香
在兴发集团最新公布的技能人才榜单上,15名首席技师与66名特级技师的姓名熠熠生辉。
作为全省20家试点企业之一,兴发集团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
“新八级工”是在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兴发集团拥有职工1.4万余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职工占比36.66%,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工资每年都上涨,技能‘含金量’直接体现在工资单上,大伙儿钻研技术的劲头更足了!”兴发集团机械设备维修技术骨干龚剑说。
他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宜昌市技能大师,不仅年薪实现三级跳,更两次获得公司股权激励。近年来,兴发集团职工人均工资增长9.2%,技术和高技能人员工资增长16.8%。
这样的创新正在全省范围激发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去年试点以来,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规模以上企业1246家、职工21万人,已建会百人以上企业覆盖面达到83%,带动全省80万名产业工人实现薪酬待遇增长。
中铁十一局、中铁大桥局、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明确规定,首席技师享受所在企业党政副职薪酬待遇。
纵观全省,从“能级工资”写入集体合同,到技能津贴与股权激励双轨并行,一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现代工匠培育体系正渐次成型。
“我省创新构建‘卅’字形职业发展体系。”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阐释道,“卅”字形从左至右的三条竖线,寓意企业中三支队伍:左为技能岗,中为经营管理岗,右为专业技术岗。这三支力量既能在各自领域纵向攀升,亦能通过横向流通实现跨领域成长。比如,特级技师等同正高职称;首席技师享受副总待遇等。
“搭建多元化成才‘立交桥’,加快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支点建设注入澎湃动能。”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