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迎来百岁华诞,湖北工运也站在迈向百年的关键节点。过去一年,全省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勇立潮头,多项工作在全总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为全国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湖北经验”。为深入探寻工会工作创新实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基层、走近职工进行采访,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朝阳李婷
从业30余年,精通20余种机载雷达维修,凌云科技集团雷达修理工付旭东去年获评为“首席技师”,享受与企业高管同等待遇。
“过去干到高级工就到头了,如今‘新八级工’让我们更有获得感了!我是‘产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付旭东感慨道。
作为全国制造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湖北千万产业工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
自2017年湖北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实施方案以来,这场关乎制造强省根基的攻坚战已持续八年。
2024年3月,全省产改宜昌现场会召开,开启深化产改新篇章。会上明确,选取17个产业工人集中的县(市、区)和20家重点企业作为试点,用一年时间开展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试点,为全省“产改”探索新路径。
改革的火花在车间一线迸发,产业工人加速蜕变成长。数据为证:过去一年,通过试点带动全省新增技能人才近35万人。
“唱响技能培训和竞赛、技能等级评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三步曲’,提升技能培训覆盖率、技能等级认定率、能级工资协商覆盖率‘三比率’,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为湖北支点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企业自评激活成长密码,一纸证书不再山高水远
去年以来,聚焦“51020”现代产业体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省总工会走访多家省直厅局,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解剖麻雀”式专项调研。
破局,从体制机制创新开始。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技能提升通道不畅、技能等级评定机构总量不足等堵点,省总工会联合省人社厅,构建“工会+人社”协同机制,合力破解难题。
去年以来,新增116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发布50个紧缺工种目录,17个试点地区率先建立“域内自主评定、域内一体通认、域内规范管理”新机制,让技能人才在车间实现阶梯式成长。
江陵县,是全省17个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试点县之一。短短一年,全县具备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的企业从3家增至16家,企业和职工双双受益。
走进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的培训车间,钳工向志强正专注操作设备。这名“00后”小伙毕业于四川轻化工大学,刚入职便赶上了公司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
“过去考证要跨省奔波,如今车间就是考场!”他感慨道。
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属国资企业子公司,主要从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生产。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技能人员占比超90%。过去,职工培训和考试需要往返山东德州总部,耗时耗力,增加运营成本。
去年10月,在江陵县总工会和县人社局的指导下,企业成功获得化工总控、钳工、电工等7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
“把技能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激发企业育才用才的内生动力。”江陵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卫忠介绍,全域试点以来,全县技能等级认定人数突破700人,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总和。
这一变化,不仅让企业尝到了甜头,更让产业工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