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是湖北进渝入川的咽喉和全省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恩施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达到1661亿元。新的一年,恩施如何在支点建设中扛牢使命、展现担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
变“山区腹地”为“开放前沿”
问:全省“新春第一会”吹响了支点建设的冲锋号,恩施州将如何融入全省“一盘棋”,主动服务支点建设?
答:全省“新春第一会”,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发展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谋划湖北发展,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的政治担当、登高谋远的宏阔视野、引领发展的奋进姿态。我们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效率意识、为民意识、能力意识,知重而行,知责而担。
一是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树牢全省“一盘棋”意识,积极融入汉襄宜“金三角”,强化链接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节点功能。对标先进、加压奋进,力争2028年GDP突破2000亿元。
二是全力打造武陵山区重要枢纽。加快推进宜涪高铁恩施段、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恩施机场迁建、新机场高速、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铁水公空邮立体交通网。深入实施强州城战略,全力打造集交通、教育、医疗、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武陵山特色型区域中心城市。
三是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内外联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边检站挂牌成立,许家坪机场成为全省第4座国际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7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办好“硒博会”“凉交会”等展会,一体提升内外贸,让恩施从“山区腹地”变成“开放前沿”。
在绿水青山中收获更多“金山银山”
问:聚焦支点建设,恩施将如何践行“两山”理念,建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答:恩施州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入鄂第一站、清江发源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870.84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我们将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努力在践行“两山”理念上立标杆、做示范。
一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示范。生态优良是恩施一张靓丽的名片,州城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居全省国考城市第1位,25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5年获省级考核优秀等次。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加快建设美丽恩施。
二是在发展绿色产业上做示范。我们立足优势、因地制宜,突破性发展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2024年度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48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1000亿元。我们将积极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富硒、生态旅游康养、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绿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恩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做示范。深入开展GEP核算,全州生态价值达7525亿元,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巴东签约,全州首批“鄂西林碳”森林碳票发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我们将加大GEP核算成果应用,坚持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不断把GEP转化成GDP,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绿水青山时收获更多“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