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业务主管杨青瑞介绍中心的服务功能。
襄阳襄州区黄集镇的协合风光储一体电场。(湖北日报通讯员李俊蕾摄)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一苇 2月6日,在位于武昌中碳登大厦内的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大屏上呈现着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机关、零碳学校、零碳社区、零碳景区等多种减碳场景,不同市场主体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零碳技术路径,并从减碳行为中获益。 “中心去年7月成立,是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业务主管杨青瑞介绍。该中心由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打造,既可以为企业提供能源工程服务,优化用能结构,还能提供碳管理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的绿色金融服务。在这里,企业能克服政策不熟、信息不畅、经验不足等难点,一站式获取能源消费与碳管理方面的服务。 尚未满周岁,这家机构已多次促成“碳变钱,钱买电,电抵碳”的神奇循环。首单业务,便是为山东德州瑞康生物公司提供急需的能源改造方案、碳管理咨询、资金保障等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此后,又帮助长飞光纤等5家企业通过质押碳配额权,获得银行提供的绿色低息贷款2700万元。 这种神奇循环能成为现实,得益于湖北去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运行。从此,碳配额变贷款、用贷款买绿电、绿电抵扣碳排放逐渐成为常态,一场交易,实现多赢。 湖北“新春第一会”提出,要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电—碳—金融中心也将迎来升级版。 “目前的电—碳—金融服务模式还是1.0版本。今年,我们将尝试将服务模式升级为2.0模式。”杨青瑞说。2.0模式将扩展服务范围,可为企业匹配投融资渠道,通过对项目或企业进行绿色评价,助其获取绿色金融低息贷款,更好地达成企业源头减碳、降低成本、分享收益的目标。 由于服务内容增加,有需求的企业也会更多,原有5名成员的电—碳—金融服务中心,预计今年将增加到30人,场地也将由300平方米扩大至1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