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陈廷海,杨邦银感激不尽,当年陈廷海及时借钱给他看病,保住了命。当陈廷海来给一万元粮款时,他便说:“你都这么困难了,这钱你就先拿去还账周转,我不急着要。”
当地政府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将陈廷海纳入低保,帮他办理小额信贷,提供多方面帮助。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能振作精神,东山再起。
看到丈夫日晒雨淋,饱经风霜,妻子刘志君很心疼。她说,多亏乡亲们信任他,支持他。他从没想过赖账,手机号一直没换,就是怕别人找不到,“他最高兴的时候,一个是挣钱的时候,一个是还钱的时候”。
用信义精神影响身边人,引领社会风气
陈廷海践行的是“信”,村民们践行的是“义”,“活着把债还完”是信义,“陪他一起还债”是信义,信义在朴实普通的农民身上熠熠生光。
这段崇信重义、守望相助的事迹,已在当地广为传颂。
半月镇红光村党总支书记谈朝成说,当阳拥有全国三大关帝庙(陵)之一的关陵。“关公故事广为流传,关公对人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创业以勇的形象深入人心。”17年来,210户村民无一人追讨债务,面对村民的充分信任,陈廷海给出了承诺,他们背后承载的信义精神价值连城。
半月镇中心小学掀起学习红光村信义精神的热潮。黄晓华老师说,就像讲关公故事一样,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一遍一遍观看红光村信义故事,教导孩子们要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当阳市及所在的宜昌市号召学习陈廷海和红光村农民信义精神。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说,陈廷海发自内心的诚信坚守,绽放出感人的信义之光、人性之美,要深入学习他以诚立身、向善向上的品质。当阳市委书记刘传钢说,“信义”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当阳是信义之城,去年推出“长坂雄风,信义当阳”的城市品牌,赋予新时代内涵,让信义唱响当阳,为创建全国百强县市赋能。
近年来,当阳市全力打造“信义之城”,开展关公文化、信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市场、进景区;树立先进典型,评选出信义农民、信义企业、信义工匠、信义少年等,建设义镇、义园、义坊、义街,让关公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用信义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当阳市,陈廷海和红光村民的信义故事并非个案,也不是偶然。记者了解到,当阳有重情重义的“蓉姐”、诚信经营的王荣柱、诚信服务的吴光美……信义精神早已刻在当阳人骨子里,萦绕整座城市。
记者在红光村采访,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包工头郑启兵,因为承办的工程被拖欠工资,自己贷款20多万元,为30多位农民工发工资。正是因为重信义,接手工程更多,农民工也不离不弃,跟着他干。
三峡大学教授王前程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陈廷海靠着一种信义支撑,17年坚持不懈,把债一点一点还清,这就是信义的力量。信义是人性价值内涵,是社会发展基石,每个人都崇信重义,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才能得到坚固支撑,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覃国慈认为,当阳信义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大力宣传和学习,力促人们塑造健康人格、铺就道德基石,树立民族大义、社会信义及人间情义,让信义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俞俭李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