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信义老农”和他的“情义乡亲”

“信义老农”和他的“情义乡亲”
2023-12-11 09:49:19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漫漫还债路,陈廷海夫妇含辛茹苦,省吃俭用,除了日用必需品,家里没再添置什么东西。衣柜是结婚时打的,床和桌子是一个厂家淘汰的,衣服是亲戚送的。陈廷海身上一件薄薄的旧棉袄,还是11年前儿子结婚见亲家时花30多元买的,已透出油腻,袖口和领子都磨破了。

说起往事,妻子刘志君禁不住泪流满面。还债过程中,她也变得坚强起来,与丈夫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一起下地干活,打理家务,屋里屋外干净整洁,农具和柴火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儿子大学一毕业,果断放弃考研,早日就业,只为帮家里分担。家里的账本上,记着给乡亲还债的记录,当丈夫查阅小账本时,她会不自觉流泪。

“只有把账还完,我才能挺直腰杆做人。”日渐佝偻的陈廷海不停地奔波劳碌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日还清“良心债”。他始终认为,做人做事,诚信为本。2022年11月,陈廷海上榜中央文明办评选的诚实守信“中国好人”。

“我们虽然困难,但眼下你们更难,先紧着其他老乡的还吧!”

陈廷海17年践信守诺还巨债的事迹令人动容,红光村210户村民“债主”从未上门讨债,反而支持他周转,在十里八乡被传为美谈。

陈廷海说,乡亲们的信任和情义让他感到温暖和力量,看到前路有光。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讲信义,就会被人信赖。陈廷海把村里的困难户列了出来,决定先还他们的钱。陈廷海到江小盼家递上菜籽款时,却被拒绝了。江小盼说:“我们虽然困难,但眼下你们更难,先紧着其他老乡的还吧!”

看到陈廷海的遭遇,村民们不约而同地不追不讨,很多人都不准备要那些菜籽款。不少村民来他家探望时宽慰说:“我那钱就算了,就当那一季没有种,来年再种呗!”

73岁的吴开银和陈廷海家相隔200米,6000多元的债,从未上门讨要,也没要打欠条。吴开银说,陈廷海是言而有信的人,信用远胜过欠条,现在他家每年1.5万斤稻谷都还是卖给陈廷海。

村民把陈廷海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陪着他一起还债。17年间,在陈廷海旧债未清的情况下,许多乡亲仍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周转,鼓励他东山再起。大家支持陈廷海买车跑经纪生意,家家户户继续把粮食交给他,不管是稻谷菜籽,还是玉米麦子,都留给陈廷海来收。每年虽有很多经纪人来村里收粮食,现款现结,即便高二三分钱,大家也不卖。

陈廷海最艰难时,村民杨志琼直接将地里刚收的1000多斤棉花给陈廷海。杨志琼说:“这些棉花值4000多块钱,你拖去卖了,钱你拿着周转。”村民任志芬粮食卖了,把钱放他那里,给他做本钱。她说:“老陈勤扒苦作挣钱还债,硬是一分一分把当初欠我的6000元还清了。”

陈廷海17年前欠席仙兰的3000多元菜籽款,早已还清。但去年听说陈廷海收购粮食缺钱周转,老人又主动借给他8000元。她说:“这个时候,就该众人抬一把。”

村民余星香去年卖粮食收入3万多元,主动拿出其中2万元借给陈廷海周转。她说:“在村里,陈廷海虽欠债百万,却没有一句骂名。”

村民们心甘情愿地守护陈廷海一家,实际也是他们善良诚信重情义的一种回报。陈廷海早年跑运输,又做粮食经纪,在村里,他第一个买自行车,第一个用上手机。他宽裕时,从来不忘帮衬乡亲。父老乡亲,左邻右舍,有急难之事都出手相助。

杨志琼谈道,以前家里穷,小孩读书交不上学费,一到报名就找陈廷海借钱,他从没推脱,也从不催着还钱。村里找陈廷海借钱读书的,少说有30户。就连平日里买种子、化肥、鱼苗、饲料这些钱,也常是陈廷海帮乡亲们垫付。

关键词:信义老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