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1384.93元!5794亿市值!谁在助推寒武纪股价狂飙?

2025-08-25 18:02:17

“1384.93元!5794亿市值!市盈率(TTM)高达4464倍!”当寒武纪-U(688256.SH)的股价在8月25日刷新历史纪录时,整个资本市场炸开了锅。这家以“人工智能芯片”为标签的科技企业,股价如同坐上了火箭,这么大市值的一家公司,仅一个多月时间便从500多元暴涨到近1400元。但狂欢背后,质疑声也愈发刺耳:“这究竟是科技新星的崛起,还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泡沫游戏?”

“中国AI芯片的希望”还是击鼓传花的“泡沫游戏”?

走进中小股民聚集的论坛和社交平台,两种声音正在激烈交锋。有人高呼“这是中国AI芯片的希望”,坚信寒武纪手握“颠覆性技术”,将在AI浪潮中重塑全球芯片格局;也有人指着财报上连年亏损的数字质问:“一个年年烧钱、至今未盈利的公司,凭什么撑起如此天文数字的市值?”市场的分歧,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

1384.93元!5794亿市值!谁在助推寒武纪股价狂飙?

拆开寒武纪的“科技外衣”,其核心逻辑其实并不复杂:这是一家专注于AI芯片研发的企业,产品覆盖云端、边缘端和终端,试图为人工智能时代提供“算力心脏”。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下,寒武纪被寄予厚望——当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因种种限制无法完全满足中国市场时,寒武纪的芯片便成为了部分科技企业的“救命稻草”。

寒武纪的云端芯片在互联网大厂、服务器厂商中逐步渗透,边缘端产品也开始切入智能驾驶、工业AI等新赛道。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大厂工程师坦言:“寒武纪的芯片虽然性能不及英伟达,但胜在‘自主可控’,关键时刻能顶上,在某些场景下,它是‘唯一能用’的国产方案,这种稀缺性就是它的‘护城河’。”

然而,争议也一直如影随形。财报数据显示,寒武纪多年来持续亏损,从2017年到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约54亿元。与此同时,研发费用却一直居高不下,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高达209%、158%和91%。

当然,这种模式在科技圈并不罕见,特斯拉、亚马逊等众多科技公司都曾长期亏损,即便是当前市值高达4.3万亿美元的英伟达,此前也常年处于微利状态,但他们最终都通过技术突破实现逆袭。但寒武纪能否复制这一路径?一位资深半导体分析师指出:“AI芯片赛道是‘吞金兽’,寒武纪的体量对比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仍显得极其微弱,持续的高投入需要强大的资金链支撑,而一旦技术迭代跟不上,就可能陷入‘越亏越投,越投越亏’的死循环。”

寒武纪的处境堪称“冰火两重天”

在AI芯片这片“星辰大海”中,寒武纪的处境堪称“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行业的黄金时代:全球AI浪潮席卷而来,大模型、自动驾驶、元宇宙等新场景对算力的需求近乎“贪婪”。AI芯片市场规模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狂奔,中国更是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寒武纪身处这片“星辰大海”,天然带着“未来想象力溢价”。寒武纪押注的“智能计算”赛道,被视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某头部券商研报甚至断言:“谁掌握AI芯片,谁就掌握了数字时代的石油。寒武纪的筹码,赌的是中国科技突围的希望。”

 

1384.93元!5794亿市值!谁在助推寒武纪股价狂飙?

另一边,却是残酷的竞争红海。国际巨头英伟达凭借GPU构筑起超级“护城河”,国内华为海思、地平线等对手也在加速追赶。寒武纪的“破局点”在于其独特的芯片架构和“全栈式解决方案”——从芯片到软件,试图打造闭环生态。一位寒武纪前员工透露:“公司内部研发氛围很拼,经常为了一个技术难题通宵攻关,管理层也舍得在人才和设备上砸钱。”但这种“拼命式创新”能否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

    股价狂飙背后的两大推手:首次盈利和巨额订单传闻

 “寒武纪,终于赚钱了!”当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净利润3.55亿元时,市场一片沸腾。 翻开寒武纪的历史财报,亏损曾是挥之不去的标签。然而,今年一季报却画风突变:营收11.11亿,净利润3.55亿,毛利率超60%!这不仅是数字的逆袭,更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

拆解财报,你会发现这一市场久盼的盈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营收结构蜕变:云端产品线扛起大旗,收入占比超90%,边缘端虽占比小但增速亮眼。其云端芯片在互联网巨头和服务器厂商中渗透率提升,边缘产品则切入智能驾驶、工业机器人等新赛道。这意味着公司押对了AI算力最饥渴的市场。

成本管控的“手术刀”:公司优化了成本结构,砍掉了部分低毛利业务,精简供应链,将资源聚焦在高附加值领域。同时,一季度研发费用虽然仍高达2.3亿,但和前些年相比,已经降低了很多,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更是降到了21%。这种“断臂求生”的勇气,换来了利润表上的转正。

然而,质疑声同样刺耳。有人翻出历史数据:“过去五年亏了超30亿,这次盈利能持续吗?”更有人指出,4000多倍市盈率(TTM)远超行业均值,股价中“泡沫的水分”肉眼可见。这种矛盾,让寒武纪的股价每天都在上演“信仰与怀疑”的拉锯战。

寒武纪的股价一路狂飙突进的另一个重要推手,便是市场传闻其拿下巨额载板订单、下半年业绩爆表,甚至全年将冲击百亿营收。

但是,寒武纪的紧急辟谣声明如同一盆冷水,明确泼向市场传闻:“关于载板订单、收入预测、新产品等信息均为不实消息。”但诡异的是,市场热情不减反增,股价的反应像被按下了“反常理”按钮——辟谣后非但不跌,反而加速上涨,市值直逼6000亿大关。

股民们在股吧里的表现令人咂舌:“管他真假,有故事就能涨!”“主力资金在借势拉升,赶紧上车!”这种“越否认越兴奋”的怪象,让人直呼“看不懂”。

一位资深股民表示:“这就像玩‘击鼓传花’,大家心里都清楚传言可能是假的,但谁也不认为自己会当最后一个接盘的。只要故事够性感,资金就敢往里冲。”市场的疯狂,早已超越了基本面的束缚,陷入一种近乎“赌徒式”的亢奋,上演了一场“谣言与股价齐飞”的荒诞剧。     

市场情绪、筹码博弈和预期炒作的产物

寒武纪股价的疯狂,不仅是基本面的反映,更是资本市场情绪、筹码博弈和预期炒作的产物。

虽然市值已经很高,但寒武纪的流通盘相对较小,且机构持股比例较高。这种结构容易引发资金“抱团炒作”。一位私募人士透露:“其实并不需要很多资金就能撬动股价,再加上AI概念的热度,很容易形成‘正反馈循环’——股价涨,吸引更多资金追涨,进一步推高股价。”

尽管寒武纪否认了当下的订单传言,但市场更在赌“未来的可能性”。AI芯片赛道的长期前景无人质疑,寒武纪作为头部企业,只要能在技术迭代中不掉队,未来拿到大订单并非完全不可能。

一位股民在股吧写道:“我现在买寒武纪,就像买了一张‘AI时代的彩票’,赌的是它成为中国的英伟达。”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感慨:“现在投AI芯片股,就像20年前投科技股,谁都不敢错过下一个‘微软’和‘苹果’。”这种情绪下,寒武纪被赋予了“国家科技战略破局者”的光环,任何利好消息都能点燃股价

与此同时,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策,AI芯片均被列为“卡脖子”技术的攻关重点,寒武纪作为国产代表,享受着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多重扶持。这种“政策背书”虽未直接体现在财报中,却为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

投资者困境:押注未来,还是及时离场?

寒武纪的股价狂欢并非没有代价,多重风险如同悬顶之剑,一个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

高估值“泡沫”的脆弱性。 4000多倍的滚动市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虽然意味着市场对寒武纪寄予了极高的成长预期,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一旦后续业绩无法匹配,股价可能遭遇暴跌。一位财经博主警示:“现在的市值,赌的是未来三年寒武纪能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稍有差池就是‘泡沫破裂’。”

技术迭代的“地狱模式”。 AI芯片赛道是“技术地狱模式”,国际巨头英伟达占据绝对优势,国内华为海思、地平线等对手也在加速追赶。寒武纪必须保持“技术狂奔”,否则可能被迅速甩开。一位芯片行业人士坦言:“寒武纪的窗口期很窄,技术突破慢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

大客户依赖与政策红利“双刃剑”。 寒武纪的营收高度依赖大客户,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高达94.63%,其中第一名大客户的该项数据更是高达79.15%,一旦核心客户订单出现波动,公司业绩将面临巨大风险。

1384.93元!5794亿市值!谁在助推寒武纪股价狂飙?

此外,寒武纪作为国产芯片代表,享受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多重扶持。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政策红利也可能成为“双刃剑”——一旦政策力度减弱或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时,股价可能遭遇暴击。

站在十字路口的投资者们,正面临艰难的抉择。是押注未来成为一个“追光者”,还是及时离场?这是一个难题。寒武纪能否从“概念股”蜕变为真正不可替代的行业巨头,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突围、商业化落地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追逐高收益的同时,别忘了系好“风险安全带”——毕竟,不是所有押注未来的故事,都能迎来皆大欢喜的结局。

※本文所引用素材均来自于寒武纪历年财报和公告、交易所公告、相关权威媒体公开报道以及其他公开信息,仅做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财熵凌镜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