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周平院士(右)在开展科研。(湖北日报通讯员陶然摄)
编者按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选名单,湖北11位专家成功增选为院士,增选人数创湖北历史,位居全国第二,至此,湖北两院院士人数突破90人。 他们中,有专家从零开始,瞄准“缺芯少屏”难题,助力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制造装备“换道超车”;有专家四十年如一日打造“万种鱼基因组计划”,悄然改变全球鱼类研究格局;有专家率先将北斗的定位精度提升至1毫米级……他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矢志创新、服务发展,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和使命担当。 今日起,湖北日报推出“学院士精神建时代新功”专栏,讲述湖北新晋院士的科研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凝聚创新磅礴力量,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奋发有为,推动湖北早日建成支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歆 通讯员史梦诗高翔 “现在是做科研的最好时代!”11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周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荣誉,他平静地说,这是参与伟大事业的新起点,更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使命。 20余载潜心深耕,瞄准“缺芯少屏”难题,助力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制造装备“换道超车”;20余载攻坚克难,4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从理论、技术、装备到应用的系统性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从零起步破局“缺芯少屏” 1994年本科毕业后,尹周平跟随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教授学习。“熊老师常说,做科研一定要瞄准国家需要的方向。”导师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了他,2002年博士后出站,尹周平留校担任副教授。从那以后,他将自己的事业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相连,着力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时,我国显示领域的生产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尹周平带领团队向新型显示面板关键装备国产化发起了攻关。 从零起步,谈何容易!缺设备、缺材料、缺技术,以蒸镀为代表的传统显示屏幕制造工艺,材料利用率低,设备工作环境要求高。尹周平团队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历经数年终于研发出新型显示喷印技术,材料利用率高达90%,造屏材料成本仅为传统工艺的1/3;设备在常温常压下工作,生产屏幕的尺寸不受限制。 相关成果应用于华星光电等全球显示头部企业,引领国际印刷显示制造技术。 2020年,第一台200型喷墨打印装备成功验收;2022年,国内首台G4.5高分辨率新型显示喷印设备进入武汉华星光电中试生产线,以全新“打印”技术来生产显示面板;今年,G6全尺寸新型显示喷墨打印成套装备主体在武汉成功组装,装备精确控制上亿滴墨滴的喷射与基板的精密运动,实现巨量液滴的微米级精确打印,让中国“屏”在全球竞逐中跑在前列。 为破解“缺芯”难题,尹周平带领团队向受制于人的芯片制造装备领域进军。 团队提出超薄芯片键合界面建模与性能调控方法,攻克视觉引导下精密贴装技术,实现键合技术从单芯级到晶圆级、平米级的跃升,提升我国芯片堆叠制造技术核心竞争力。成果累计申请百余项高性能键合相关知识产权,支撑建成12英寸多晶圆混合键合工艺产线,实现了我国集成芯片制造领域关键装备自主可控。 科研报国厚植人才沃土 在研发同时,尹周平十分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其主编的《柔性电子制造:材料、器件与工艺》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柔性电子制造领域专业教材。 以沃土育英才,尹周平牵头在华科大开设先进电子制造本科专业方向,建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将柔性电子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融入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量高端电子制造领域的后备人才。 “尹老师总是勉励我们科技报国、顶天立地、追求卓越。”2021级先进电子制造专业学生王敢说,老师在他心里种下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并重的种子,促使他在研究生阶段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升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每年暑假,一批批华科大学子就组成团队,奔赴国内多家企业生产一线,帮助企业技术攻关。这些小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FOCUS。这支由尹周平于2010年发起创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十年来,开展了近200项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4项,超六成团队毕业生进入国内及国际一流高校深造,众多队员和企业早早“牵手”,成长为中坚力量。 团队第三任队长朱晓辉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负责人。他回忆,尹老师指导时从来不给标准答案,而是带领学生演好“三部曲”——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再是多轮的“先扬后抑”给出方向性建议,继续启发思考,最后反复迭代交出满意的答卷,“这种训练让我养成了深度思考与总结的能力,受益终身。”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我们不仅要培养顶尖科学家,还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优秀企业家。”对于人才培养,尹周平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 协同创新激发队伍活力 相信年轻人,并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尹周平的团队里,汇聚培养了一批多学科交叉的青年人才队伍。他持续探索团队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了学院STAR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重点支持青年人才开展自由探索的创新研究,科研团队中8人成长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了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支撑国家先进电子制造领域的发展和建设。 “尹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做顶天立地、真正有用的研究。”段永青在学院完成本硕博阶段学习后,作为青年教师加盟团队,完成了从“受教者”到“育人者”的角色转换。 陈伟在2021年博士后进站时面临学科交叉的挑战,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尹周平第一时间发现了他的焦虑,并带领团队一起给予他大量支持,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申报时团结协作,最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合力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科研工作者要有兴趣、意愿与使命感做科研工作。”尹周平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与国家的巨大支持,为做硬科技、做装备、做智能制造的科研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在国家需要的硬科技、“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不负这个美好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