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清晨,湖北当阳坝陵街道群益村,千亩莴苣田里一片火热。砍菜、分拣、打捆、装车……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在这个“中国莴苣之乡”,新一茬莴苣正抢鲜大量上市,每日约有10万斤鲜嫩莴苣发往广东、湖南等地。
“种了几十年莴苣,没见过这么好的价钱!”四组村民段国英捧着一捆刚扎好的莴苣,笑容满面。群益村的莴苣远近闻名,近日地头收购价更是一路攀升至每斤3.2元,而去年同期的市场价格才0.7元左右,价格增幅超过3倍。
现在走进国家级“露地蔬菜示范基地”群益村,放眼皆绿意,一行行莴苣在艳阳下壮硕成长。“我们的莴苣一年可种三茬,三茬亩产近两万斤,现在外地商贩都提前几天在合作社排队等货。”群益村党总支书记、群益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兴国兴奋地说,今年全村莴苣复种面积超过10000亩,产量在6万吨左右,加上价格好,产值将超过1亿元。
莴苣价格走高的背后,是过硬的种植保障。前段时间降雨,但田里受影响较小。“水顺着这些沟渠流得飞快,”村民宋进民踩着结实的田埂说,“村里今年疏通了20多公里渠道,我这15亩莴苣,全指望它。”
“我们只管把地种好,其他的都不用操心!”段国英感慨道。合作社统一精选良种、集中培育壮苗,莴苣成熟后更负责对接市场、保底收购,让农户安心生产。
田间,一根根叶色紫红、茎秆粗壮的莴苣长势喜人。“这是今年新改良的红叶莴苣,”村农业负责人张勇俯身拔起一根,“口感更好,更适应我们这儿的水土,亩产能增加5%—10%。”
如今群益村莴苣种植户占比超过九成,一道道农产品加工工序,也成了大家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们凌晨2点就开始了,砍一斤可以赚一毛三。”砍菜工杨冬美边干活边说。“熟练的砍菜工,10秒能砍3根莴苣,高峰期一人一天能赚300元。”杜兴国补充道,像杨冬美这样的“产业工人”,全村有近600人。
2021年8月,当阳市群益村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莴苣之乡”称号。在群益村的带动下,周边荣耀、木林、苏河、花园等村也纷纷种植莴苣。据了解,目前当阳坝陵街道莴苣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0亩。
除了鲜食销售,合作社还在积极探索加工转化。当价格较低时,便将莴苣去皮腌制成半成品,销往外地食品加工厂,最终变成开袋即食的休闲零食。“我们用粗加工的附加值抵御莴苣市场波动,稳定农户收益。”群益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段红梅介绍。同时,合作社还在内蒙古海拔1700米处试种了千余亩高原莴苣,于八九月上市,错峰抢占市场;恩施野三关的高山种植也在同步推进。
更令人振奋的是,群益村已成功办理蔬菜出口相关备案手续。“我们争取年内将群益村的莴苣送上国外的餐桌。”杜兴国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