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大江奔涌绿意浓 荆山楚水焕新颜 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擘画美丽湖北新图景

湖北日报 2025-11-10 09:29:54

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长江葛洲坝下游大江水域,江豚在逐浪嬉戏。(刘曙松摄)

长江三峡。

大江流日夜,绿动楚天阔。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坝区所在地,肩负着“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任。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湖北坚决扛牢生态大省政治责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长江高水平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低碳行稳致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点的生态承载力整体提升,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构筑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水清岸绿江豚逐浪持续深化长江高水平保护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内,长江边一块铜铸的圆形地标上,“2018.4.24”几个意义非凡的数字格外醒目。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要求的“立规之地”。这一天,标志着一场转型升级、共护长江行动的开始。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北坚定不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实施“双十行动”“十年禁渔”,接续开展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长江,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是污染物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闸口”,也是做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牛鼻子”。

秋日暖阳,黄石西塞山区中窑江滩公园内,一块蓝色标识牌静静伫立。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牌上的二维码,对应的中窑湾排洪港排口信息——从名称、编码、类别、经纬度到责任主体、监督电话,即刻清晰呈现。

如今在湖北,这样的“电子身份证”已覆盖每一个长江排污口,成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2024年湖北省制定实施《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及水质预警机制。目前,省内19个重点河湖流域已实现联防联治全覆盖。

积极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加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长江干流累计建立3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全省市县两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覆盖率双100%。

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之下,长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提升,交出了一份清澈而亮眼的答卷:

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鱼翔浅底、江豚逐浪”的画面,已成为湖北的一张亮丽生态名片。

眼下的长江岸线,正铺展一幅焕新长卷:昔日排污口,如今已是市民凭栏休憩的亲水平台;往日闲置荒地,已然蝶变为草木葱茏的滨江公园……江与城交融共生,水与人和谐相依,湖北正以雄浑激越的旋律,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生态之变可触可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湖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乘高铁到恩施的那一瞬间,目光便被这片蓝天白云牢牢锁住!”10月8日,江苏游客苏果在社交平台分享国庆期间在恩施游玩的美图与感受,澄澈天空配上山水美景,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湖北蓝”频频“圈粉”游客的背后,是一组组扎实的环境数据:

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8%,创五年来最优水平;2024年,湖北国考城市PM2.5浓度较2019年下降15.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7.7%……“十四五”期间,湖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清晰可见。

在国家2024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湖北省荣获优秀等次。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正是湖北坚定不移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有力见证。

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湖北实施重点水体“一水一策”方案,深入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加强水质提质攻坚,推进联防联治。截至去年底,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持续100%达标。经过一年多来强力整治,洪湖“降磷退Ⅴ”成效持续巩固,水质连续11个月保持Ⅳ类,总磷浓度明显下降。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湖北全面发力推进空气改善行动,组织实施“五个一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高质量完成5000个年度治理项目。“十四五”期间,湖北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8500多个,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4万余辆。大气质量一路回升向好,蓝天白云成常态,繁星夜空更璀璨。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强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有效保障建设用地安全,确保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湖北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累计完成70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6589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严防严控生态环境风险,连续10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连续18年保持核与辐射安全零事故。

如今,蓝天常驻、绿水长清、净土安居,已成为湖北可感可触的日常。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改善,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见证着荆楚大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绿色低碳潮涌荆楚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十堰市的优质水资源、保康县的清新空气,这些绿水青山的“身价”如何?如今,在湖北都有了明确答案。

10月18日,全国首个深度融合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省级交易平台——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在武汉上线。该平台打破传统单一品种交易模式,整合了碳排放权、排污权、生态产品、固废资源、绿色金融五大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色转型方案。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通过科学核算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等“明码标价”,让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宝藏,转化为可交易的“活资产”,为全国范围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样板。

武汉沙湖之滨,33层的中碳登大厦巍然矗立。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湖北是全国七个试点碳市场之一,承担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等关键职能的“中碳登”落地湖北。截至目前,中碳登已护航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超千日,累计完成清算金额超1000亿元。

2024年7月20日,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落地武汉。现在在湖北,企业可以把碳配额当“存款”抵押给银行,贷出真金白银去买绿电,最后还能用绿电抵扣碳排放,这正是“碳变钱、钱买电、电抵碳”的魔法操作。

湖北绿色产业体系也在日益完善。“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链规模稳步增长。武汉聚集了超300家涉碳企业和机构,碳资产规模破千亿元。湖北初步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节能、环保、“双碳”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绿色低碳不仅在企业层面落地生根,更悄然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10月1日,作为神农架创建碳普惠景区示范项目,“玩转九湖”小程序在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正式上线。游客杨磊在大九湖景区用1300碳积分,轻松兑换了一袋神农奇峰一级红茶。

不止于旅游,地铁出行、驾驶新能源车、随手关灯……这些微小的绿色行为,都在被记录、被量化,最终汇集成每个人可感知、可兑现的“碳资产”,让全民共享绿色成果。

展望未来,湖北坚持向绿而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荆楚大地的发展图景中,“含新”“含绿”的鲜明底色愈发亮眼。

生态示范各美其美

美丽湖北建设全域提速

夜幕降临,恩施州宣恩县贡水河畔灯火璀璨。音乐喷泉随着土家族民歌翩翩起舞,“龙游贡水”游船载着游客穿梭于光影之间。

“在河边住了几十年,从没想过咱们县城能变得这么漂亮!现在晚上街坊们都爱来河边散步遛弯。”宣恩县兴隆老街居民秦丽蓉的感慨,道出了这座小城的生态蝶变。

当前,聚焦支点建设目标,湖北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各地以城市、乡村、山川、河湖等为载体,积极实施美丽样板建设行动,高标准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湖北。

眼下,美丽城市清新宜居,绿意满城;美丽乡村青山映户,沃野逐梦;美丽河湖碧波荡漾,清流绵延……多层次、全域化的美丽系列建设正全面铺开、扎实推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此外,湖北持续推进生态省“五级联创”,截至目前,湖北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

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目前“4个国家级+6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已显成效,湖北把“无废城市”建设与磷石膏综合利用、磷化工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了符合湖北实际的磷石膏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新路。

美丽中国我先行,人人都是环保志愿者。美丽家园的建设离不开志愿者们的不懈守护。全省涉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组织多达2万个,“与绿同行”高校团队1800多个,成立了全国首个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北京和十堰环保志愿联盟带动320万群众开展“节水护水”。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十五五”期间,湖北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等“美丽”系列建设,积极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