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明了五年规划的方向。
武汉在“十四五”期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规划编制问需于民,实事实施协商于民,美好生活共创于民,成效结果评价于民,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10月22日,阴转晴,中建院小区居民贾芳牵着孙子来到小区中央的儿童乐园。
去年,小区完成改造,荒废空地变成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单元门口增设缓坡坡道,楼道加装爱心座椅,实现“宜老宜小”。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像中建院小区这样完成旧改的小区已有1464个。
问需于民,在“十四五”规划出台前,武汉市就广泛向社会征集意见建议。不少市民在武汉城市留言板留言:老旧小区改造应更加注重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等实际功能。
市有关部门系统梳理相关建议,将其纳入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体方向,并在后续项目中逐步推进落实。
建立在广泛民意上的决策,更得民心。
“十四五”期间,警苑小区通过二次供水改造解决了高层住户用水困难问题,龙港小区则利用闲置空间建设了文化长廊与老年食堂。对此,居民们纷纷点赞。
“这个活动中心,大家都喜欢来。”10月20日,三和光谷道小区活动中心内,业主陈红英正和大家拉家常。
早前,小区缺少室内老人小孩活动场地,计划将2栋架空层改造为活动中心。方案一出,反对声不少,“电动自行车没地方停”“施工影响休息”……
凤凰社区组织召开多轮居民议事会,有业主提出就近新建电动自行车棚,还有业主提出让受施工影响的邻居暂住自家空置房,最终意见统一,改造顺利进行。
小区事务居民一起议,在协商过程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在武汉基层治理中已成常态。
“十四五”期间,绿景苑社区通过“长廊议事”完成消防通道改造等20余个民生项目;七里一村社区设立“资源共享屋”,促进旧家具循环利用;潇湘海社区协调园区为辖区居民提供120个“潮汐车位”。
“一楼到七楼,半分钟,运行两个月,无异响,不卡顿。”10月22日,凤凰世纪家园小区1栋2单元,居民朱振义乘坐电梯,感受运行状态。
去年,朱振义主动请缨,成为小区加装电梯的牵头人。他以工程行业背景核算装梯后的房屋增值,说服中高层业主们平摊资金,承诺“发放低楼层应急卡”争取低层业主的支持,最终破解“加装电梯难”。
人民是美好生活创造的主体,在武汉,到处都是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身影。
“美好家园,我们是主人”。在东立国际小区,道路刷黑施工期间,居民许国文主动当起“监工”,督促施工方整改问题。小区种上了樱花树和月季,谁来打理?家长们带着孩子主动来认养。
“小哥是个宝,社会治理少不了”。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们主动加入城市志愿者行列。外卖小哥夏黎平只要有空就为社区老人上门送餐,献上爱心同时,他还可以获得一份8元的暖心午餐。
“这批鸡蛋的养殖基地、检疫报告、运输轨迹同步到市教育局监管平台。”8月8日,金银湖高中工作人员扫描鸡蛋箱上的溯源码,向评议员们演示“数字食堂”监管平台。
今年,武汉市组织群众评议员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民生项目进行现场评议。民生实事落实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
汉阳区杜女士向市民服务热线“12345”反映井盖松动扰民,首次办理后问题依旧,评价“不满意”。汉阳区城管局接到督办工单,联动水务部门为松动井盖加垫胶皮,杜女士最终评价“非常满意”。
作为民声的“总入口”、城市服务的“总出口”,武汉“12345”热线“十四五”期间在全国首创“第三方评价机制”,向社会招聘1405名第三方评价员,依据“诉求合理性”和“承办单位履职情况”评判,推动“以评促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