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三款“湖北造”入选工信部 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

湖北日报 2025-10-16 09:43:05

湖北省生物制造产业科产融合对接活动在湖北大学举办,图为活动现场。

湖北大学生物制造创新大楼。

高科技工业化产业园“湖北十堰·房县合成生物创新城”。

宜昌市猇亭区政府牵头建设的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

生物制造,全球角逐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10月15日,由湖北省经信厅主办、湖北大学承办的“生物制造产业科产融合对接活动”在湖北大学成功举行。

数百位政产研学用代表的热议交织,描绘出湖北加速产学研用融合的清晰脉络——这片科教沃土正推动“小小微生物”裂变为国家大产业,奋力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在这条新赛道上,湖北大学抢占先机、深耕多年,正以硬核实力书写着其中的关键篇章。

战略擘画:锚定生物产业强省目标奋发作为

近年来,当AI算法与基因编辑技术深度融合,以细胞、酶等生物体为生产工具的“细胞工厂”正逐步替代传统工业生产线。这一新型制造模式不仅重构医药、食品、材料行业格局,更在绿色发展与“双碳”减排中展现传统工业难以企及的优势,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

我国早已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发展,2022年《“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其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至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持续强调产业升级的核心价值。

作为生物产业大省,湖北正全力抢占这一创新高地。“十四五”时期,湖北紧抓全球生物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将生物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目前,全省生物制造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中部首位,截至2024年底,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565亿元,年均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形成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未来食品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成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投入方面,湖北持续加大生物制造领域研发力度,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近300个。“十四五”期间,该领域研发总投入超57亿元,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1万件,在合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基因编辑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多项绿色生物制造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目前,“武汉核心引领、宜荆十三大基地支撑”的产业格局正加速构建,武汉光谷生物城龙头引领,宜昌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借势发力,襄阳、荆门等地协同支撑,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此进程中,湖北大学作为省属高校代表,深耕生物制造领域,为湖北生物产业开拓新效益增长点,助力地方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技术攻坚:破解生物制造“卡脖子”难题

10月10日,湖北大学生物制造平台,数十台发酵罐24小时不停运转,低沉的嗡鸣声奏响未来产业的序曲。在这里,每一株人工改造的微生物都藏着撬动千亿级市场的潜力——从秸秆转化为航空燃油,再到让肥料吸收率翻倍,抑或是破解尼龙产业80年污染难题,微生物的“魔力”正在被不断解锁。

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曾长期面临“卡脖子”困局:70%以上的优质酶制剂被国外垄断,80%核心工业菌群受制于他人。为打破这一局面,数十年来,湖北大学以合成生物学为利器,绘制“细胞工厂”设计图,在关键领域发起科技攻坚。

生命科学学院陈守文教授团队耗时18年打磨的地衣芽孢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堪称这场攻坚的标志性成果。团队深入破解地衣芽胞杆菌基因“密码”,赋予其高效“吃废料、吐精品”的能力,凭借强大的胞外蛋白合成优势,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工厂平台。以γ-聚谷氨酸为例,其产率从早期40克/升跃升至最高110克/升,相关技术荣获2023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如今,这项技术已助力企业建成生产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让农业肥料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能源领域的突破更具颠覆性。杨世辉教授团队开发的运动发酵单胞菌,成功突破非粮原料转化瓶颈,能将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水解液快速转化为乙醇,高效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农药及生物材料前体。“传统技术既推高成本又威胁粮食安全,”杨世辉的话语直指行业痛点,“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超9亿吨,若能高效利用,相当于再造一个‘地上油田’。”

生态构建:产学研融合的“裂变引擎”

“通过创新联合体,企业的技术需求能直接对接高校的科研优势,效率比以前提升数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小军的感慨,道出了产学研融合的核心价值。今年5月,湖北大学与安琪集团等单位联合成立湖北首个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以市场化机制聚焦医疗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专攻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为湖北乃至全国合成生物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这种“高校研发+企业转化”的模式,正在结出丰硕果实。以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为创始人的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和D-乳酸完成D-乳酸千吨级、生物基乙醇万吨级生产示范,预计5年内累计实现10万吨产能及13亿元销售规模。陈守文教授团队与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合作开发的高效酶制剂、与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联手打造的肌苷酸合成项目,均显著提升了企业产品竞争力,成为湖北大学校企合作的典范。

截至目前,湖北大学已成功孵化包括睿嘉康在内的16家生物制造企业,相关技术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及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这背后是学校构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支撑。2022年起,该校实施学科建设“特区制度”并出台成果所有权改革方案,近三年落地20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创造近千亿元经济效益,实现从“培养教师”到“支撑产业”的跨越。

当前,湖北大学正聚力同心,全方位打造华中地区合成生物学高地,牵头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9项,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91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为地方创造数十亿元经济效益。去年,湖大生物学科软科排名从2022年的第104位跃升至第37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