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美丽的校园因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而焕发新的生机。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们或许满怀憧憬,也或许略带迷茫。如何让四年时光不负韶华?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的一名研究生,王心怡希望能用她的经历与思考,为各位大一新同学的大学蓝图勾勒出最初的几笔关键线条。
一、定锚初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早立志才能行稳致远
大学的第一课,或许是学会“选择”与“坚持”。王心怡学姐想对大家说,无论未来道路如何多元,思想的“定盘星”和专业“初心”是你们走得稳、走得远的根基。
王心怡参加学校“百生讲坛”活动的照片
从本科到研究生,她始终将思想成长放在首位。她不仅是学生党员,同时先后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分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等职务,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她曾带领同学们走进武汉、重庆、贵州等十余个地方,用550余学时的实践、37篇调研报告和400余幅艺术创作,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语言”,她更是一位温暖的“引路人”,会耐心地为新生讲解入党流程,分享如何从“青年大学习”中汲取成长养分。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学规划,首先要“立心”。尽早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专业学习的初心与使命,这将成为你们面对未来挑战时最坚实的内驱力。不要觉得这些很遥远,从认真参与一次主题团日活动、深入了解一次专业前沿开始,就是“立心”的第一步。
二、厚植根基:专业是立身的“压舱石”,既要钻得深也要带得动
“专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既要‘钻得深’,求索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要‘带得动’凝聚团队的智慧与力量。”这是学姐王心怡的切身体会。她的成绩单堪称耀眼:专业成绩位列年级第一,绩点3.95,两获国家奖学金,揽获国际级、省级、校级奖项84项。然而,她更想分享的,不是荣誉本身,而是通往荣誉的路径——“钻得深”的执着与“带得动”的分享。
她的“钻”,体现在对一个课题的长期坚守。从本科起,她就扎根“乡村集市”这一方向,在导师尹传垠教授的带领下,深入8省100余个村庄进行田野调查,社会调研时长超1000余小时。这份深耕,让其团队项目《乡村集市》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还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入研究生阶段,在导师带领下继续深入该项目研究,王心怡主持的《我国民族地区乡村集市重构与创新设计应用》项目成果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专业研究生科研攻关计划课题。
《乡村集市》团队合照
她的“带”,体现在毫无保留的朋辈互助。她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竞赛经验、申报书撰写技巧,陪着学弟学妹一起打磨作品,告诉大家:“竞赛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在过程中提升自己。”她的存在,让许多同学从“不敢报名”变成了“主动挑战”。
她的经验启示我们:大学规划,核心在“深耕”。不满足于浅尝辄止,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并持续投入。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学习,在分享中进步,一个人的优秀是火花,一群人的成长才是燎原之火。
三、知行合一:实践是能力的“试金石”,让设计扎根于真实大地
艺术设计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它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社会、回应时代。王心怡学姐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知行合一”。
她参与设计的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如今已成为教育部优秀案例,是同学们心中“最像家的地方”。在参与导师的《长江中游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态景观构建策略研究》项目时,始终记得自己刚接触科研实践时曾因不懂如何将理论与实地需求结合的迷茫,这份亲身经历,让她格外在意学弟学妹们在实践中的成长节奏,总是带着十足的耐心,与学弟学妹一起实地调研、整理资料、头脑风暴,教大家如何从乡村需求和文化特色中提炼设计灵感。当咸宁市美术馆提出视觉设计需求时,她主动承接,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以设计服务公共文化。从展览主视觉海报到导览手册,从展区标识系统到文创衍生品,她一步步打磨细节,相关设计获得美术馆的高度认可,更让学弟学妹们真切感受到“艺术设计连接大众”的价值。
王心怡同学参与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设计
王心怡与同学们参加空间艺术构造大展
她的经历证明:大学规划,关键在“实践”。珍惜每一次将图纸变为现实的机会,无论是课程作业、社会实践还是专业竞赛。只有当你的双脚踩在泥土里,你的设计才能真正拥有打动人的力量。
四、拓展边界:奉献是青春的“必修课”,在服务中实现青春价值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学问,更在于境界。王心怡学姐的足迹跨越了课堂与校园,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
在大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她独立策划制作的短视频《艺路童行》被中国青年网刊登。研究生期间,她投身“美育轻骑兵”项目,致力于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现代人居环境,与团队深入城乡社区,通过参与式的艺术创作、环境微改造等形式,让美学理念在公共空间中生动体现,这一探索成果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铜奖。她与团队聚焦新疆文化,创作作品《莽原・生长》获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联合颁发的荣誉,更成为文化润疆的青年设计实践案例。此外,从疫情防控到社区服务,她的志愿身影无处不在。
王心怡参加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规划,视野要“开阔”。不将自己局限在画室与教室。多去参与志愿服务,关注社会议题,在奉献中拓宽生命的广度,这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美育课和思政课。
五、寄语新生:规划大学,从“心”出发
学弟学妹们,大学是一张等待你们描绘的白卷,也是一片可以自由探索的旷野。王心怡学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初心、深耕、实践与奉献”的故事。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次次真诚的分享、一个个务实的行动,成为了朋辈中温暖的“灯塔”。
希望她的经历能给湖美新生带来启发:坚定你的专业初心,打牢每一处基础;拥抱每一次实践机会,强化专业的运用;找到让你心动的兴趣点,并潜心钻研;最后,珍惜所有能提升综合素养的平台,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有格局的青年。(通讯员:田昌秀 王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