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智”洁行芳·“纸”争朝夕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南漳县城关镇,依托学校与南漳文化馆共建“大学生非遗传承实践基地”,以非遗剪纸为纽带,开启了一场文化传承与青春服务的实践之旅。
文化馆里的“非遗初体验”:触摸剪纸里的乡土记忆
实践队首站来到南漳县文化馆,化身“专业讲解员”,在整理非遗资料、引导线下参观,一边架起镜头开启现场直播,带屏幕内外的观众共赴一场鲜活的非遗之约。讲解员许津津先与大家深度对话南漳剪纸,这项扎根民间百年的技艺以红纸为媒,将农耕文化、民俗故事、吉祥寓意融入方寸之间,每一幅剪纸都凝结着老一辈的生活智慧。但这场直播的精彩不止于此,讲解员随即转向馆内其他非遗宝藏——从春秋宫廷流传至今、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的呜音喇叭,到融音乐、舞蹈与杂技于一体的高跷花鼓,再到猪油饼制作技艺、木雕造型艺术等特色项目,都在镜头前一一亮相。线上线下的讲解交织中,大家清晰感受到:南漳县文化馆的非遗展示从不是单一的剪纸专场,而是一场多元文化的全景呈现,每一项非遗都在直播镜头下焕发新生,让“活着的乡土文化”跨越屏幕,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拜师传承人:指尖技艺里的坚守与热爱
“剪纸要先‘悟意’,再‘塑形’,下剪要稳,转角要灵。”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李奶奶的工作室里,剪刀与红纸碰撞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实践队专程拜访李奶奶,围坐倾听她与剪纸的故事:从年少时跟着长辈学剪窗花,到30多年的坚持创新题材,将南漳山水、三国文化融入传统纹样,李奶奶的剪刀从未停歇。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访谈内容,一边跟着奶奶学剪基础纹样,看似简单的“福”字,实则考验着耐心与手感。“奶奶说‘剪纸剪的是心’,这让我们更懂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情感与文化的坚守。”队员小董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青春力量助传承:小课堂、直播间里的“剪纸新声”
为让非遗走进更多人视野,实践队精心策划了系列推广活动。在城关镇的五个社区,队员们开设“非遗小课堂”,教小朋友们剪简单的生肖图案。孩子们握着小剪刀,在红纸上认真勾勒,当自己的作品成型时,眼里满是成就感。“原来剪纸这么有趣!我要把剪好的‘小兔子’送给奶奶。”小朋友的话让队员们更坚定了传播非遗的决心。
此外,队员们还化身“非遗主播”,在直播间展示李奶奶的代表作品和队员们的学习成果,讲解剪纸背后的文化故事。镜头前,红纸翻飞间,传统纹样与青春讲解碰撞出别样火花,吸引了近千名网友观看互动。实践队还将收集的剪纸作品在文化广场举办小型展览,一张张精美的剪纸让居民们驻足称赞:“没想到咱家门口的手艺这么好看!”
调研献策:让非遗在青春实践中“活起来”
活动期间,队员们通过走访居民、发放问卷,深入调研南漳非遗剪纸的传承现状。大家发现,尽管有李奶奶等传承人坚守,但年轻一代了解不足、传播渠道较窄仍是主要难题。对此,实践队结合专业所长,计划后续协助整理剪纸数字化资料,推动非遗课程走进校园社团。
此次南漳之行,队员们不仅是非遗的“探寻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队员们所说:“三下乡的意义,不仅在于用青春服务基层,更在于让我们在非遗传承中读懂乡土中国,用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南漳剪纸传承,让这份“指尖上的艺术”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的光彩。(通讯员: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