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算力发展具备多重优势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启动运行;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首期)建设完成并启动运营;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视频超算中心、湖南算力网络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近年来,湖南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据了解,全省建成和在建规模以上数据中心共计48个,标准机架总规模达16.3万架。
湖南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智能算力快速发展的缩影。本次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其中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302EFlops(EFlops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数运算),连续两年同比增速超过50%。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78.5EFlops,同比增速为72%,在我国算力规模中占比59%,成为算力快速增长的驱动力。
随着供给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智能算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计算产业规模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20%以上,2022年我国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产业规模达2.6万亿元。
在智能算力产业方面,浪潮、新华三、宁畅排名我国AI服务器市场前三;在智能算力创新能力方面,新兴计算平台系统加速布局,例如百度推出由AI计算、AI存储、AI容器组成的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燧原科技发布针对人工智能算力应用场景的云燧智算机等。
智能算力交出的优异答卷,离不开中国算力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从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国家算力枢纽建设方案;到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再到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政策网络不断织密。
扎实的政策支撑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表示,我国发展智能算力的优势还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跃升条件已基本具备。近年来,我国海量数据向异构化、多模化、泛在化等形态演进发展,面向诸多行业领域的区域性服务器、个人计算机整机品牌等应用推广密集落地,生态布局呈“军团式”发展态势,自主演进架构生态在加速形成。
二是部分领域跻身领先行列。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量子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成果,相关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人工智能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用户群,在语音、视觉、传感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持续突破。
三是规模带动效应逐步释放。我国拥有全球体量最大、用户最活跃的数据市场,和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庞大应用市场。随着智能算力在政府决策、技术研发及各个行业的应用渐趋深化,其辐射带动规模将持续扩大。
瞄准短板持续发力
智能算力发展潜力广阔,但在拥抱机遇的同时,也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挑战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算力供需匹配不平衡。从需求侧来看,智能算力正加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领域渗透,成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但现在部分企业缺乏对技术的充分理解,难以将人工智能与企业具体的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智能算力需求不明确。
从供给侧来看,目前智能算力呈现制度标准不完善、数据资源不充分等短板,导致以智能算力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展现出通用知识多、行业技能少的特点,因此,提升智能算力在垂直行业领域的供给质量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