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南依荆山,西偎武当,东临汉水,南北二河滋养着这片山中热土。从湖北省级贫困县到如今强县工程先进县,从10年前GDP总量不足300亿元,到现在GDP总量突破500亿元,10年间谷城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在于产业,2024年谷城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均在全市领先。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尤其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力量,激发着谷城县域经济的活力,而教育正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实现产业经济升级跃迁的重要支撑。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谷城职教中心校园效果图
谷城强县工程提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战略部署。谷城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与县职教中心合作开设“订单班”,鼓励与本省、本市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一批实训基地的工作思路。这些方案、报告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产业与教育的耦合性思考。正是基于谷城县党政领导对教育赋能产业的深刻认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与谷城县政府才能达成在谷城职教中心共建谷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共识,并于当年招收73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现了在县域中职办实体化高职的创新之举。
在政策中寻找“张力”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县域产业学院的想法由来已久。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与襄阳广播电视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在各县(市、区)中职学校均设置有电大分校,合作关系跨越40余年。作为电大与职业教育融合性院校,学校一直利用自身天然的跨界优势,推行“职业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继续(社区)教育贯通融通”办学模式,并积极通过“3+2”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吸纳各县(市、区)中职学校优秀学子到学校高职就读。但这种合作,难以充分发挥学校高职办学优势,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中提出“推动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这让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眼前一亮,政策没有给出具体做法,但是我们敏锐感受到了政策的“张力”。“学文件,就要活用文件”,校领导在党委会上一致表态要先闯先试,于是学校从生源基础好、产业基础强、合作历史久、教育重视程度高的县(市、区)里挑选出谷城县开展合作。从对接协商、签约挂牌、硬件改造到招生办学,前后仅1个月时间就完成所有流程。2025年1月,中办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再次指出“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这标志着高职院校开办县域产业学院已列入强国战略,也说明学校与谷城县政府联合开办县域产业学院的行为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
在实干中闯出“路径”
办好县域产业学院的基础在于畅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三方权责利。学校与谷城县政府签署的《产教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纲领性文件,确定了谷城县政府与学校在县域产业学院的主体作用,明确了谷城县职教中心承办责任,清晰了谷城优质企业承接实习与就业的任务,达成了学费全部用于产业学院发展的共识,并同时成立了学校、谷城县教育局、谷城职教中心相关人员组成的领导班子,每月召开协商会议,确保县域产业学院依法依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