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非遗劳动深度交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匠心守艺·麦秆传情”非遗麦秆画制作活动,将非遗技艺融入劳动教育,让传统文化与劳动精神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特邀孝感市非遗麦秆画传承人刘荣萍走进校园,把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秆画化作鲜活美育教材,巧妙结合土地伦理、匠作哲学,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具一格的思政与劳动教育课。剪裁、煨烫、拼贴,历经十余道工序,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既掌握了非遗技艺,又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厚植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活动创新推出“非遗+美育+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以非遗传承为载体,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精神成长,助力培养有担当、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为劳动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场建筑废料创意变身
土木工程学院和基建后勤处别出心裁,将校园南区建筑垃圾山变废为宝,把工地变成劳动教育实践大课堂。30余名师生组成的“党员攻坚队”,将8吨废弃混凝土制成1100块再生砖,铺建了300平方米的“会呼吸停车场”。双导师齐上阵,专业课教师讲配比,后勤师傅教实操,劳动现场随时切换“理论+实践”模式;“三本账”算明白,学生边搬砖边学成本核算,废料转化率90%,省下2.3万元采购费,减碳6.8吨;党徽亮在工地上,党员师生包揽最难的砖缝填土工序。劳动教育里“长”出了新课程,“土木工程材料”新增“固废再生”实验模块,学生社团自发研究起老旧设施改造。停车场翻新完成后恰逢暴雨,雨水顺着砖缝渗入地下,新铺的停车场内竟无一处积水。这场特别的“搬砖行动”中,学生们学思践悟,劳动教育终将在他们心里深深扎根。
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青年的成长轨迹。在湖北工程学院的生动实践中,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形式,激励着青年学子把握历史机遇,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通讯员:熊梅丽、薛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