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健康 >

我国发布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医防融合,慢性病防治在行动

我国发布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医防融合,慢性病防治在行动
2023-12-09 11:56:04 来源:人民网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出台这两个方案出于怎样的考虑?两个方案有哪些亮点?多位专家进行了解读。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5.2%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超过80%。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为落实好这一规划纲要,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个专项行动,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等重大慢性病防治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了2022年的15.2%,降幅达17.8%。”郭燕红介绍,这次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的两个实施方案,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到2030年能够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70%,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郭燕红表示,这两个实施方案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过程,突出医防融合,创新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及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作用,完善慢性病的防治协作网,不断提升防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介绍,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260多个县区的危险因素监测网和400多个县区的发病监测网,全面掌握了心血管疾病风险和负担的地域差异和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存在年轻化趋势。”胡盛寿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带来生活方式转变。在饮食方面,我国居民粗粮吃得越来越少,油脂吃得越来越多。在运动方面,我国居民主动运动锻炼整体不足。同时,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久坐的比例越来越高。此外,年轻人还面临心理压力和睡眠不足问题。“对他们而言,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定期接受规范化的体检,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他说。

癌症发病是否有年轻化趋势?对此,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表示,癌症发病是否年轻化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癌症发病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例如男性前列腺癌可能在60岁以后逐渐发病,但是女性乳腺癌从30岁开始发病率就逐渐上升了,40—50岁已经是女性乳腺癌发病的高峰期。”他说。

张勇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癌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老年人的癌症发病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登记数据,如果刨除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假定人口结构不变,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基本保持相对平稳,但是个别癌症,例如前列腺癌发病年龄分布逐渐趋向年轻,而肺癌的发病年龄分布则逐渐上升。

关键词:癌症防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