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特殊群体,筑牢民生服务保障防线
针对外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差异,公司推出“靶向式”宣传服务,切实提升特殊群体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服务外籍商客:搭建多语言沟通桥梁。义乌中心支公司特别组建了一支由外语专业人员、涉外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宣传小组,走进义乌商贸城,创新开展“咖啡香里的金融课”涉外宣传活动,在滨江国际社区咖啡馆为30余名外籍客商开设双语讲堂。宣传员通过情景剧演绎跨境保险诈骗套路,发放宣传手册,重点讲解国际贸易信用险投保、跨境电商账户安全等实用知识,以柔性宣教助力外籍人士筑牢风险防火墙,展现国际化保险服务新温度。
(义乌中支宣讲员在滨江国际社区咖啡馆向外籍客商宣传金融反诈知识)
关爱老人:打造“家门口”的防诈课堂。公司认真落实“银龄守护”计划,打通农村金融宣教“最后一公里”。活动期间,公司共开展42场“银龄守护”金融宣传活动。联合社区居委会、老年大学,在社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开展“防范金融诈骗,守护养老钱袋”主题讲座。绍兴中心支公司组建方言宣讲队,在岭下村文化礼堂、型塘村农贸市场开展沉浸式反诈宣教。宣讲员用地道绍兴话演绎“保健品回购骗局”“养老保险金诈骗”等典型案例,在文化礼堂模拟“高息理财推介会”场景,邀请村民现场拆解“保本高收益”的话术陷阱。72岁的王阿姨表示“用土话讲骗局,比电视里专家说得更明白!”。
(绍兴中支方言宣讲队向岭下村文化礼堂老人开展反诈宣教)
帮扶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宣传服务。在公司各级机构网点,为视力障碍人士提供盲文版宣传手册和语音讲解服务,为听力障碍人士安排手语志愿者现场翻译,讲解残障人士专属保险产品、意外保险理赔流程、防范电信诈骗等内容。在杭州西湖区支公司的“绿色窗口”,接待了一位听力障碍人士,面对信息获取难、沟通不畅等问题,通过电子屏幕文字交流、便捷打字设备辅助,以及客服人员全程耐心配合,切实落实“无声”柜面服务,顺利完成业务办理。
拥抱新市民:开辟全新服务通道。公司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群体开通保险服务快速通道。9月份,就为1000多名网约车司机发送了“致广大网约车驾驶员的告知函”,提醒市面上出现假保单风险,为1136位出险未结案的车险客户发送反诈提示短信。
聚焦特有渠道:打造特色宣传服务矩阵
依托中国人寿特有的多维度宣传矩阵,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动、全时段传播”的立体宣传矩阵,让金融知识触达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依托自媒体渠道:精准推送专题内容。依托公司自媒体平台,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金融宣传周”专栏,围绕“防灾减灾小知识”“做金融明白人”“金融防诈指南”等主题,专门编写并推送28期推文。针对年轻群体喜好,制作推出17期“短平快”的科普视频,其中,《非营运车辆变营运 保险也得跟着变》、《私改车辆使用性质,车辆保险遭殃》被监管选中并在行业内推送。
协同融媒体资源:构建多元化传播生态。为扩大金融知识宣传覆盖面与影响力,公司积极联动融媒体矩阵,携手浙江交通、温州温度、绍兴金融界、爱义乌等多家地方权威媒体,围绕金融知识普及主题开展深度合作。活动周期间,通过专题报道、案例解读、科普专栏等多元形式,累计产出并发布28篇媒体内容,形成“地方媒体联动+多渠道传播”的宣传合力,有效提升宣传渗透力与群众认知度。
深耕地域文化:特色宣传服务矩阵。全省系统各级机构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通过文化传承与金融服务的创新相融合,开展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宣传活动。在绍兴,公司在鲁迅故居开展“守护文脉·保险相随”主题活动。面向古镇商户、非遗传承人、文旅投资者,宣传公众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将金融知识融入文化体验。在丽水,创新打造“非遗厨房”金融教育场景,组织畲汉群众共同制作乌米饭、黄米粿等传统美食,巧妙将防范套路贷、代理退保等知识点融入灶台对话,通过“糍粑捶打演示非法集资击鼓传花”“蒸笼分层类比保险欺诈多重套路”等形象化讲解,使少数民族同胞在炊烟袅袅间掌握金融安全要领。
(丽水中支开展“非遗厨房”金融教育活动)
此次金融宣传周活动,中国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通过“线下精准触达+线上广泛传播”全员全链参与模式,实现了金融知识宣传的全方位、多层次覆盖。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深化金融教育宣传工作,把金融知识普及与日常服务相结合,不断聚焦重点、创新形式、拓展领域,切实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为构建安全、稳定、健康的金融环境贡献国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