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公司 >

“智算+场景+出海”协同,浩鲸科技携手中国移动合创AI+时代

“智算+场景+出海”协同,浩鲸科技携手中国移动合创AI+时代
2025-10-13 13:14:52 来源:今日热点网

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已发展成为ICT产业旗舰级盛会和风向标。2025年大会的主题为“碳硅共生,合创AI+时代”,一方面映射出AI正把能力和信息的融合创新推向更高维度,生物智慧与硅基算力从简单的“工具性叠加”走向深度的“系统性融合”;另一方面也清晰阐明,运营商面对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希望以“AI+”为战略着力点,突破行业增长瓶颈,实现网络价值重构。

浩鲸科技(中国)商业发展部部长王超在大会期间表示,“对于运营商而言,这样的转变意味着网络将不再仅仅是连接,而是智能的泛在载体;算力将不再仅仅是资源,而是创新的核心生产资料。”

作为中国移动重要的生态伙伴之一,浩鲸科技致力于成为运营商迈向“AI+”时代最可靠的“共生”同行者,并将其AI工程化能力、行业理解能力与生态资源,无缝对接到运营商的网络、算力与市场优势之中,共同将“碳硅共生”的宏大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动力与产业价值。

智算全家桶:

推动“算力红利”时代的运营商能力升级

作为全球电信行业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浩鲸科技亲历运营商从“人口红利”走向“数据红利”,再到如今迈入“算力红利”的新阶段。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尽管国内运营商总体资本开支趋紧,但面向智算领域的投资却同比增长30%。据观察,这一结构性变化反映出,行业正从“规模建网”转向“价值运营”,算力逐渐成为运营商竞争的新主战场。

基于此,浩鲸科技在本次大会主推的“智算全家桶”方案,旨在提供“算力+工具+场景”一站式交付,帮助运营商将算力资源转化为可运营、可盈利的智能服务。该方案从三大层次构建:

软硬相融,提供“算力+服务”模式:通过统一的智算底座,实现对GPU、NPU等异构算力的统一纳管,并将其与运营商云网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开箱即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与客户体验。

工具与服务相融,提供“产品+服务”模式:提供从模型开发、精调到部署运维的全链路工具平台,并面向政企客户提供AI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其构建自主AI能力,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能力共建”的转型。

跨界行业相融,“软硬一体”方案供给:将浩鲸科技在通信、政务、能源、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经验沉淀为可复用的行业组件和解决方案,并与运营商硬件设备结合,形成面向医疗、工业、警务等场景的“交钥匙工程”。

当前,已内置公安、高校、电力等多类解决方案,并推出智慧工牌、AI宠物等轻量化产品及应用,以“能力插件”形式支持运营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王超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聚焦‘平台+软件+行业know-how’,与运营商优势互补、联合运营,共同把智算基础设施转化为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价值。”可以说,该整体性方案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浩鲸科技与运营商协同共创的体现。它标志着浩鲸科技从运营商系统支撑伙伴转型为与运营商共同运营算力资产、共拓智能业务的生态伙伴,真正助力运营商将算力基础设施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商业价值。

“技术+场景”双轮驱动:

让AI在行业中“遍地开花”

AI的发展是一场文明跃迁,也为信息通信业带来边界重塑、价值重构的重要契机。在筑牢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的同时,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大型运营商纷纷选择自建通用大模型底座,希望能够以此重构业务逻辑、驱动整体创新,并成为AI的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浩鲸科技的定位,则是做运营商大模型生态中“最懂行的场景合伙人”。

王超强调,“在中国移动等伙伴强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之上,我们的角色非常明确——成为连接通用大模型能力与千行百业具体场景的‘应用转化器’和‘价值放大器’。我们不做基础大模型的重复建设,而是专注于将‘九天’大模型这样的‘水电煤’转化为驱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发动机’,与运营商一起共同向政企市场输出AI能力,成就一个真正普惠、开放的AI+生态。”

据其介绍,面向AI加速应用,浩鲸科技一方面打造了“行业智能体工厂”博特智能体平台(WhaleBot),可基于运营商大模型构建灵活组装的垂直领域智能体。该平台将行业的业务流程与专业知识封装为标准化、模块化的AI组件,使运营商能够以“乐高式”拼装的方式,快速响应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同时,浩鲸科技围绕高频业务场景孵化出一系列“开箱即用”的标品应用,包括一线营销与服务、内部效率提升、智慧办公与协同等场景,涵盖智慧工牌、智慧标书、智在记录等多个应用。目前这套“智能体+标品应用”的模式已被验证具有强大的通用性,并于政务、公安、交通、能源等30多个行业细分场景广泛应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垂直行业深度实践中,智慧中医药领域成为典型代表。王超谈到,中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核心瓶颈不在于缺少数据或场景,而在于如何将分散的、非结构化的千年智慧与现代临床需求进行系统性融合,并转化为基层医生能随时调用、灵活应用的“智能伙伴”。

关键词:科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