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正文

鹤鸣千载 文润今朝

鹤鸣千载 文润今朝
2025-10-20 10:11:43

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舒。10月15日《人民日报》在要闻07版的《黄鹤楼,赓续文脉竞风流(文化中国行·唐诗宋词里的古建筑)》中重点报道了武汉黄鹤楼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今年是黄鹤楼重建开放40周年,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座屡毁屡建、始终屹立的古楼。它历经千年风雨冲刷却文脉未断,见证十数朝代更迭仍气韵悠长,也让我们读懂文化遗产如何跨越时空,照亮时代。

黄鹤楼的厚重,是从军事戍楼到诗魂载体的千年积淀。公元223年,魏蜀吴三国战火纷飞之际,黄鹤楼被建于蛇山之上,它的起点,是一座守护一方安宁的“军事哨塔”。随着战争平息,它在岁月流转中完成了华丽转身,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心声。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陆游的“黄鹤楼中醉不知”和岳飞的“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近1500首诗词在此诞生,让这座楼阁逐渐成为承载家国情怀与生命感悟的精神地标。这座历经数次毁灭和重生的建筑,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在每一次重建中焕发新生,延续着千年的黄鹤传奇。

若历史是黄鹤楼的灵魂,创新便是其鲜活的生命体征。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既保留了传统形制与飞檐翘角的古典美,又融入了现代建筑工艺,成为古今对话的典范。今日登楼,文化传承早已超越“登高望远”的传统范式。武汉通过文创产品、公共艺术、数字体验等多种方式,让黄鹤楼走进市民日常。文化展示馆内光影技术让千古诗句在墙面流转;AI联诗互动屏前孩童与李白对答如流;诗碑廊前,扫码即可聆听诗句解析,让古老文字在数字技术中苏醒;3分钟定制的激光书签让游客留下科技感满满的独特记忆。黄鹤楼正在从“历史的黄鹤楼”转变为“人民的黄鹤楼”。

黄鹤楼的重生,从来不是孤立的楼体重建,而是武汉以系统思维串联生态、民生、文旅的全域实践,是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惠及万千百姓的担当。为还山于民,投资超10亿推进蛇山“显山透绿”,建生态人文廊道串联龟山、首义公园等地标,以“一楼两园”重塑城市绿心。重点打造“一桥两山”世界级景区,保护视线廊道带火周边街巷,组织编制《大黄鹤楼景区品质提升规划》推动黄鹤楼从地理地标跃升为生态人文会客厅。蛇年春晚,黄鹤楼更是作为武汉分会场的重要舞台,在全球华人文化年夜饭上亮相。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超32万名游客走进黄鹤楼,央媒多次聚焦报道,黄鹤楼热度全国前十再显“顶流”魅力,《夜上黄鹤楼》光影秀与汉剧演出交织,非遗文化在景区场景中自然流淌。从“朝游”到“夜上”的精彩,用“全时段打开”的温柔,让每个人都留下了专属回忆。这份担当更体现在民生关怀中。40年来,黄鹤楼坚持对老弱病残等群体门票优惠,开展“公园大课堂”“诗会黄鹤楼”等研学项目,设水写台、爱心伞套等便民服务,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

从军事戍楼到文旅高地,从诗词符号到生活美学,黄鹤楼的千年变迁,印证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密码,便是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当代价值,以民生之暖传递文化温度。当我们登临黄鹤楼,眺望的不仅是滚滚长江,更是千年文脉的奔流不息,这座始终与时代同行的名楼,以它古老而年轻的姿态,激励我们走向更具底蕴、更有活力的未来。

作者:姚彩虹(“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
关键词:武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