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天茂集团(000627.SZ)公告称,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已自2025年5月6日起停牌。停牌两个月内仍无法披露,依据相关规则,公司股票交易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7日开市起继续停牌一个交易日,于2025年7月8日开市起复牌,自复牌起股票简称由“天茂集团”变更为“*ST天茂”。仅以天茂集团停牌前135.37亿元市值计,作为实控人的“资本大佬”刘益谦对天茂集团的投资就已浮亏14亿元,而12万投资者更是惶惶不安。
年报“难产”:可能涉及财务造假、重大经营问题或资金链断裂
早在今年5月6日,天茂集团就因无法按期披露年报及一季报停牌,随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公告称“部分信息需核实补充”,但市场质疑声四起:为何一家经营正常的企业,会陷入年报“难产”?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涉及财务造假、重大经营问题或资金链断裂。值得注意的是,天茂集团99%的营收依赖国华人寿,而国华人寿自2023年起已陷入亏损泥潭,2023年净亏损11.5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6.71亿元。
年报“难产”,或与子公司财务数据难以“美化”直接相关。 监管层对此高度警惕。根据《证券法》及深交所规则,若天茂集团未在9月6日前披露年报,将面临终止上市。值得关注的是,天茂集团股价已被基金公司“打骨折”。7月1日,汇添富基金公告,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所持有的“天茂集团”按照0.27元/股进行估值,这一估值相比停牌前股价2.74元,下调幅度超过90%。市场对其财务真实性的担忧已转化为估值重挫。
国华人寿困局:负债端崩塌与投资踩雷等多重打击
国华人寿作为天茂集团的核心资产,其困境成为拖垮母公司的“黑洞”。数据显示,国华人寿2024年保费收入同比下滑13.47%至346.39亿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24%至115.93亿元。负债端压力更为严峻:2023年退保金高达20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赔付支出激增1619%至218亿元,流动性危机凸显。
其投资端也是频频踩雷:国债收益率下行导致其增提准备金,2024年预亏5-7.5亿元;此前投资新世界股票九年“割肉”离场,浮亏超3亿元;投资广汇汽车因股价低于1元退市,浮亏近6000万元。有分析师直言,若国华人寿无法达标新三板挂牌条件,股票甚至可能转入流动性更低的“老三板”,投资者需警惕这一现实风险。
而其产品结构失衡更是加剧了危机。国华人寿长期依赖高收益短期理财型产品,如2023年前五款产品占比超77%,负债成本居高不下。随着产品集中到期,退保潮风险加剧,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降至84.78%,濒临监管红线。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国华人寿成为天茂集团难以填补的“财务窟窿”。
刘益谦资本版图崩塌:从“定增大王”到“割肉自救”
刘益谦曾以“法人股大王”“定增大王”闻名资本市场,其通过新理益集团掌控天茂集团、国华人寿、长江证券等多家企业,并构建“股票-艺术品”双向杠杆模式。然而,近年这一模式正遭遇全面反噬。
在保险板块,天茂集团退市危机暴露无遗;证券板块,长江证券实控权已于2024年3月被湖北国资取代,新理益系持股降至19.27%;地产板块,上海嘉佰道、武汉宸嘉100等项目在行业寒冬中陷入资金困境。此外,其艺术品收藏亦面临争议,苏轼《功甫帖》等拍品真伪遭质疑,市场降温下拍卖套现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自救,刘益谦家族被迫“割肉”:2024年11月减持新世界套现2.5亿元,同期拍卖藏品《春日山水》等回笼资金。但资本市场的亏损仍在扩大:国华人寿浮亏、长江证券投资缩水,天茂集团持股市值不足90亿元,较103.92亿元投资浮亏14亿元。这一系列动作,被市场解读为“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局挣扎。
退市警报:刘益谦资本运作模式积弊的总爆发
天茂集团的退市警报,实为刘益谦资本运作模式积弊的总爆发。早年通过定增、质押融资等手段构建起了庞大的金融版图,其依赖子公司国华人寿作为资金通道,现在却因资产负债管理失效、产品转型滞后陷入困境。监管层对国华人寿“百亿保险资金遭股东违规使用”的追问,更暴露公司治理与合规漏洞。可见,过度依赖单一业务、忽视治理合规的企业,终将付出代价。标普报告指出,国华人寿核心偿付能力下滑至行业低位,折射出险企在利率下行周期中的脆弱性,这可能推动监管加强对年报披露与险企治理的审查。
当前,天茂集团面临“退市倒计时”:若9月6日前仍无法披露年报,将成为2025年首只因年报问题退市的保险概念股。市场普遍担忧,退市将加剧流动性危机,而债券评级下调将导致融资成本攀升,这将使得国华人寿业务重构压力倍增。 刘益谦的自救路径愈发狭窄:加速年报编制需突破财务数据“美化”障碍,引入战略投资者或面临估值低谷的谈判困境。与此同时,监管立案调查的靴子未落,合规整改与财务重组需同步推进。有分析指出,化解危机关键在于剥离不良资产、优化国华人寿产品结构,但时间窗口已极为有限。
12万股东何去何从:及时止损与索赔或成关键
在天茂集团退市警报下,12万股东面临严峻抉择。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天茂集团股东户数达12.3万户,其中98%为持股不足10万股的散户。如果股价从停牌前的2.74元暴跌至0.27元(基金公司估值),散户人均浮亏超10万元。在退市风险加剧、流动性枯竭的背景下,对于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来说,及时止损与索赔或成关键。
面对天茂集团的退市风险,应该会有很多投资者会选择“割肉离场”,及时止损。但也可能会有不少投资者会继续观望看是否可能有新的转机,若刘益谦能引入战投或完成财务重组,天茂集团也不排除存在“摘帽”的可能,但由于时间窗口有限,这一可能性有多大很难估计。正如有行业分析师所提醒的,散户应避免“赌重组”的投机心态,优先止损保留资金。而若天茂集团最终退市,股票将转入三板甚至老三板交易,流动性大幅降低,卖盘压力可能导致股价持续走低。
有律师指出,若监管认定天茂集团存在信息披露违规,股东可在“买入-揭露-损失”区间索赔,投资者可追溯至首次违规披露日后的买入行为索赔。可以通过证券维权平台集体登记,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诉讼成本,并增加索赔成功的可能性。
天茂集团的“披星戴帽”,撕开了刘益谦资本帝国的裂缝。从“鸡缸杯”豪掷亿金的收藏家,到身陷退市危机的“资本大佬”,其命运转折折射出过度杠杆、单一业务依赖、合规风险终将反噬。“资本大佬”刘益谦能否力挽狂澜,仍待时间检验。而对于惶惶不安的12万股东而言,如何在这场危机中保全资产、吸取教训,将是更为现实的生存命题。
※本文所引用素材均来自于天茂集团历年财报、公告,深交所文件、Wind数据,以及界面新闻、经理人杂志、野马财经等媒体公开报道,仅做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财熵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