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元生物曾乐观预测HY1001上市次年(2026年)收入可达4.44亿元,HY1002于2027年贡献1.23亿元收入,但这些预期是建立在市场准入顺利、竞争格局可控等假设之上的。然而,国内人血清白蛋白市场已被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血浆提取龙头企业垄断,禾元生物的植物源技术虽具差异化优势,但在成本、供应链及市场认可度上仍面临挑战。此外,适应症患者数量下降、轮状病毒疫苗政策变化等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商业化不确定性。
跨国专利诉讼危及核心技术控制权
禾元生物的上市之路,还伴随着一场长达四年的跨国专利纠纷。公司实际控制人杨代常在入职武汉大学之前的1999年3月至2005年4月,在美国VentriaBioscience公司任职。2011年,VentriaBioscience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县地方法院起诉杨代常,但2013年VentriaBioscience撤诉。2020年12月,VentriaBioscience以禾元生物的产品侵犯相关专利为由,向禾元生物提起337调查,并于次年2月在堪萨斯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2022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终裁对禾元生物发布有限排除令,禁止部分产品在美国销售。尽管禾元生物调整产品标准并反诉对方侵权,但对方也进行了反诉,目前案件尚未终局。
“上述337调查相关诉讼涉及VentriaBioscience的培养基领域专利,不涉及药品领域,不会对发行人HY1001药品未来在美国乃至全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造成不利影响。”禾元生物方面强调。但相关诉讼至今仍未终结,且涉诉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是其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核心技术,这让投资者无法不担心。
有专家警告,若诉讼最终败诉,禾元生物可能面临核心技术使用权丧失或高额赔偿,威胁企业生存。长期法律纠纷不仅消耗财务资源,更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影响其他业务推进。目前,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已成为悬在禾元生物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股权结构数据矛盾 在建工程信披存疑
除上述风险外,禾元生物的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亦存疑点。公司历史上存在复杂股权代持,涉及武汉大学任职人员、国企干部等股东,虽称已解除代持,但监管部门仍关注是否存在规避法规情形。最新财报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股东数据矛盾,更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透明度的质疑。
此外,公司在建工程信息披露存在矛盾。招股书称“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于2024年9月开建,但2023年政府报道已显示项目“建成”,涉嫌未批先建。募资项目中,该项目拟投入16.57亿元,若信息披露不实,或影响IPO合规性。
募资额大幅度缩水 估值却飙升约2倍
在重重压力下,禾元生物的IPO募资计划从35.02亿元缩水至24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从8亿元降至1亿元。然而,其估值却在2022年PRE-IPO轮融资时从51.53亿元飙升至140亿元,不到一年翻倍。市场质疑:在未实现商业化、亏损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估值飞升的合理性何在?
分析人士指出,禾元生物押注于尚未验证的商业化前景,而全球尚无同类水稻胚乳细胞药品上市,市场教育成本高昂。其销售团队仅13人,难以与成熟企业抗衡。若商业化不及预期,高估值或成泡沫,投资者回报面临风险。
※本文所引用素材均来自禾元生物招股书、相关机构公开的研究报告、权威媒体公开报道,仅做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财熵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