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号:乐观预期与谨慎情绪的博弈
尽管九州通强调“符合长期战略”,但二级市场已传递分歧信号:
机构抛售ST美谷:连续跌停背后或是对其基本面恶化的用脚投票,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ST美谷机构持仓比例仅0.7%,游资炒作特征明显。ST美谷重整需法院批准,且若2025年底前触发退市条款,协议可能终止。其净资产仅3.75亿元,每股净资产0.49元,低于重整受让价,资产质量存疑。
而九州通股东则担忧财务风险与多元化风险:6.73亿元投资占九州通2023年净利润(约25亿元)的27%,若ST美谷持续亏损,将拖累上市公司业绩。而公司近三年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2021年24.4%→2022年3.6%),此次投资短期内难贡献收益,反而可能因并表ST美谷亏损而影响投资者信心。
同时,九州通也缺乏直接运营医美医院的经验,跨界医美可能分散资源,影响主业竞争力。而ST美谷旗下机构此前因管理问题频发投诉,品牌修复需时间。此外,医美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机构价格战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医美赛道没有捷径
通此次收购是传统企业转型医美的典型样本,若想要重整成功,九州通至少需在以下领域突破:
供应链赋能:将医药仓储物流优势延伸至医美耗材配送,降低ST美谷采购成本;
数字化整合:利用“好药师”平台导流客户,探索线上咨询+线下服务的O2O模式;
品牌重塑:通过合规化运营修复ST美谷声誉,吸引中高端客户。
结语
九州通此次跨界投资,既是医美行业整合的缩影,也是龙头企业多元化布局的典型尝试。能否将医药流通的供应链优势嫁接至医美赛道(如耗材集采降本),能否规避“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陷阱是其成败的关键。当前市场反应已警示:医美并非“躺赢”赛道,战略决心之外,更需要精细化运营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豪赌的终局,或许还需等待2-3年的整合成效再作评判。短期市场反应体现了对重整风险与整合难度的担忧,但若协同效应如期释放,双方或能共享中国医美市场增长红利。未来需密切关注法院裁定结果、ST美谷债务化解进展及业务融合成效。
(本文根据相关上市公司财报、交易所公告以及财联社、支点财经等媒体公开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