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通报,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须国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双开”),其涉嫌犯罪问题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起案件因其涉案金额巨大、腐败手段隐蔽且时间跨度长,成为近年来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的典型案例之一。
据通报,王须国在任职期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抗组织审查:在中央巡视组进驻期间,王须国与他人串供、伪造证据,试图掩盖违纪违法行为。
滥用信贷审批权:违规发放贷款至禁止性领域,造成巨额损失;利用职务便利为企业在境内外项目贷款审批、资金拆借中谋利,非法收受财物,并通过虚假贸易、收受房产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长期违规接受宴请、超标准接待,收受礼品及消费卡,甚至由贷款客户支付其个人装修费和房租。
组织纪律涣散:在组织函询时隐瞒个人事项,干预人员招聘,破坏选人用人公平性。
中央纪委特别指出,王须国是“新型和隐性腐败交织的典型”,其通过“以借为名”等隐蔽手段收受利益,暴露出金融领域腐败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
王须国案的查处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4月,二十届中央第三轮巡视对包括进出口银行在内的17家金融单位开展常规巡视,强调“政治体检”与风险防控。在此背景下,进出口银行内部反腐持续深化:2024年7月30日,王须国首次被通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行纪检监察组与福建省福州市监委联合办理。2024年全年,该行已有天津分行原行长王法德、吉林省分行原副行长郑鹏等多位高管被查,显示反腐力度空前。
值得注意的是,王须国被调查前仍以分行行长身份公开活动。2024年6月27日,他还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的报道中以党委书记身份讲授党纪党课,与其实际行为形成强烈反差。
现年57岁的王须国在金融系统任职逾30年,早年曾任建设银行丹阳支行副行长、句容支行行长,2003年加入进出口银行后参与南京分行筹建,历任江苏省分行副行长、福建省分行行长等职,2020年调任上海分行“一把手”。其腐败问题可追溯至党的十八大前,但长期未被察觉,直至中央巡视组进驻后才被揭露,凸显金融监管的漏洞。
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王须国被“双开”并收缴违法所得,其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罪将进入司法程序。此案的处理释放出两大信号:金融反腐“零容忍”:中央纪委强调,对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的腐败行为从严查处,破除“金融精英论”和“例外论”。
制度补漏迫在眉睫:王须国通过虚假贸易等手段规避监管,反映出政策性银行在贷款审批、内部监督等环节的薄弱点,亟需通过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堵住漏洞。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政策性银行因业务特殊性和贷款规模庞大,易成为腐败高发区。中国政法大学反腐专家李明认为:“此案表明,金融领域需进一步强化‘穿透式’监管,将信贷审批、资金流向等环节纳入动态监测,同时加强轮岗制度,防止‘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
王须国案的查处是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里程碑,既彰显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也为国有金融机构敲响警钟。未来,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手段防范“隐性腐败”,将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命题。
(综合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