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治理学科不仅可以与公共管理学科形成互补,还能够拓展政治学的研究空间,增强政治学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学科融合、不同层次的关注,以及政治学视角的强化,国家治理学科有望在学术界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第三小组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教授担任召集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时和兴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具有交叉属性。其学科外延覆盖“五位一体”与党的建设,内涵则围绕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展开。他指出,国家治理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协调好国家与国际、全球与本土、国家与地方三组关系。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张桂林教授指出,国家治理学科的设立,使得治国理政这一政治学领域的应用性、实操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学科构建要注重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治理实践的学理解释,以及原理性的知识体系构建。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徐湘林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边界、学科门槛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文献训练。国家治理的学科内涵包括意识形态体系、国家权威体制、行政管理体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六个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的设立体现了政治学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政治学的行动力和创新性。国家治理学科应具备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其学科细分也需要在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上找到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成为二级学科的现实动力在于中国国家现代化的结构性特征和独特性的治理模式。国家治理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人才培养要注重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姜晓萍教授从“有界”与“无界”入手,强调国家治理学科必须明确自身本质属性和特异属性,构建独立的概念群、逻辑体系和要素场。其学科建设要解决好学科核心理论、学科规范体系、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三个关键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认为需要进一步梳理国家治理概念并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治理测量指标,是未来国家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王清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科理论来源要注重通过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基于实践经验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翟月荧副编审强调,国家治理的学科构建应从七个方面着力:回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国家治理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问题;国家治理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和融合问题;为国家治理的实践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问题;学科理论构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治理实践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系列国家治理的标志性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田先红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学科要注重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问题。如何处理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如何与已有的政治学学科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如何与国外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吸收和融合等问题是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徐勇教授在总结中回顾了政治学学科发展历程,指出国家治理与计算政治学两个新二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政治学学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政治学学科的层次化和应用性。他认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在概念上有所重叠,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本次学科建设研讨会,为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也推动了国家治理学科进一步发展。
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2024年试行版),“国家治理”被确立为政治学二级学科。本次研讨会是首次举办的国家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对会议提供了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