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现场。记者汪甦摄
6G的“天空之网”,正在被一点点织密。
今年6月,6G推进组启动技术标准研究,预计2025至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形成首个技术规范。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6G将从5G的“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更多智能体将被纳入网络,包括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环节、家庭保姆、教育等新形态等,通信将不再只是“连接”,而是“协同”。
当6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后,“连接”会变成“能力”,带来巨大的经济势能——研究预计,每年可为全球GDP新增超1万亿美元。这种红利,武汉已经给出“局部验证”。
“单点技术的突破已难以满足赋能千行百业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再是‘机器换人’或‘数据上云’这么简单,必须集聚创新体系动能,打通研发、生产、应用全价值链。”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书平说。
如今,在武汉,中国信科牵头组建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与电信运营商、东风公司等开展技术攻关,联合高校、企业共建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更多创新成果在武汉“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就地生根”。

展会现场。记者汪甦摄
“武汉坐拥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和区位战略优势,有能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6G创新领跑者。”何书平说。武汉之所以具备这种条件,是因为它恰好拥有完整的生态支撑:
产业链上,光芯屏端网全国独树一帜,这里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光芯片工厂、光纤光缆企业,都是构建6G所需的底座;
科研力量上,华科大、武大等高校是创新“火种”,能算、能设计,还能在实验室里率先跑通新技术;
央企体系上,中信科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六大产业板块通向应用场景,让卫星、无人机、基站“同频共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落地的“一条龙”能力;
应用场景上,智慧交通、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成熟场景,为技术试验和产业落地提供真实土壤。
这些布局,让6G在武汉不是概念,而是可验证、可量产、可试运行。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评价:“武汉是全国少数具备通信科研—设备制造—场景应用全链条优势的城市之一。”
如今,承载6G“空天地”网络装备研发迭代和制造的中信科移动东湖综保区通信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投产在即;与此同时,东湖高新区发布顶尖人才专项办法,向全球“喊话”6G等未来产业顶尖人才,最高支持额度达到1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6G不等未来,武汉正让未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