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武汉算力双中心自投用以来,已累计为约5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服务。算力、算法与数据的碰撞,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围绕“紫东太初”大模型,诞生了能教人写诉状的AI;在智能驾驶领域,形成了“楚·天枢”全场景数据库;来自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实验室,也借助这里的算力,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燃烧动力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
“新扩容的算力设备达全国顶尖水平,将重点赋能生命科学、流体力学、高端装备仿真等前沿领域。”赵佳昕说,我们将持续打造“算力、算法、数据、开发工具”一体化体系,让武汉不仅是算力高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孵化器。
如今,这股无形的算力洪流,正托举科研梦想,加速产业变革,守护万家灯火,成为武汉这座创新之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大咖谈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席科学家龚健雅:
武汉双中心总算力突破500P,其深层价值远不止于规模提升,更在于构建了一个“智算+超算”协同的创新型公共算力基座,为区域科研与产业创新提供了多样性支撑。双算力中心的持续进化,正推动武汉从“算力高地”向“创新策源地”扎实迈进。这一“智能底座”的巩固,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大的动能。
武汉将算力作为公共资源开放,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在法律AI、智能遥感、智慧医疗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进一步优化政策,降低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让“普惠算力”催生“创新雨林”。
面向未来,湖北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重心需从“算力驱动”转向“问题驱动”,引导算力资源精准赋能湖北在遥感、光电、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的重大课题,产出原创性突破。构建“软硬一体”的良性生态,在升级算力硬件的同时,大力扶持自主算法框架与开源社区建设,推动“武汉造”基础模型与核心算法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