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洁通讯员韩莹
11月3日,光谷韩杨路,两座形如巨型芯片的建筑在阳光下矗立。内部,一排排液冷服务器日夜不息地运转。它们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武汉超算中心的“超级大脑”。
“我们将在本月20日完成超算中心二期50P鲲鹏算力设备的扩容,届时超算中心总算力将达到104P,加上智算中心已有的400P,双中心总算力将突破500P。”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商务总监赵佳昕介绍。
500P算力,相当于数十万台高性能电脑同时工作。从智造工厂到前沿实验室,从业界现实痛点到人类未来生活,算力正像水和电一样,悄然流入千家万户,重塑着日常生活。
双核大脑:
智算负责“聪明”,超算负责“精确”
“算力,简单说就是数据的处理能力。它就像工业时代的电能,是驱动所有数字应用的基础动力;也像一个‘最强大脑’,帮我们完成人力无法企及的复杂计算。”赵佳昕说。
这个“大脑”还分为两种:善于快速反应、举一反三的“智算大脑”,和善于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超算大脑”。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布局以NPU为主,擅长处理海量数据、寻找规律,其任务是“算得快、算得好”。比如我们手机里的语音助手、能修图的AI以及自动推荐的短视频,背后都有它的身影。而超算中心则部署了高性能CPU和GPU,它的使命是“算得准”,专攻基因测序、气象预报、飞机火箭设计等需要极致精确度的科学难题。
“比如训练豆包大模型,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数值计算,但设计芯片时,每一个电子的行为都必须算到小数点后几十位。”赵佳昕介绍,智算和超算二者并非替代,而是协同,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
日常生活:
医院诊断、法官办案都用它
这个强大的“大脑”具体在为我们的生活做什么?答案是:无处不在。
在法院,它是“AI助理法官”。武汉百智诚远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训练出一个法律大模型。它能在0.5秒内解答法律咨询,1至2分钟生成一份结构完整的裁判文书初稿,让法官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案情本身,案件整体办理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在医院,它是“AI诊疗助手”与“基因解码器”。武汉楚精灵公司的胃肠镜AI辅助诊断软件,借力智算,能在检查中实时标记息肉,提升早癌筛查效率。而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利用超算中心,将原本需900万小时(约1027年)的全细胞基因测序压缩至数天完成,为遗传病筛查与生命科学研究按下快进键。
在天空,它是“公里级天气预报员”。武汉超算中心将气象预报的区域划分成1公里见方的精细网格,模拟大气中每一处的流体变化。这不仅让我们知道明天要不要带伞,更能为农业、航空、防灾提供精准到“分钟级”和“一公里范围”的极端天气预警。
在工厂,它是“永不疲倦的质检员”。长江计算服务器的智能制造基地,利用AI质检方案,将质检耗时从人工的30秒每件提升到5秒每件,让下线的高质量服务器更快地投入到政务、金融等各行各业。
生态营造:
算力像水电,即取即用催生创新
算力的价值,远不止于服务单个企业,更像一块创新磁石,正在武汉吸引并催生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产业生态。
为了让算力像“水电”一样随取随用,武汉超算中心创新了“月租房”和“公交车”模式。“月租房”供企业长期独占资源,进行持续性研发;“公交车”则按需使用,资源共享,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创新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