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驻足观看中央花园社区“全景图”。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琳李光正 傍晚时分,武汉中央花园社区里,外卖骑手王奇快步穿梭在楼栋之间。他不再像以往那样焦虑地四处张望寻找楼栋号,而是径直走向墙上散发着柔和绿光的夜光指示牌。 “26栋,就是这里了。”他自信地说着,按下门铃。从进门到准确送达,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就在半年前,这样的效率还不可想象。“以前在这个小区找楼栋,绕来绕去得花5到10分钟,有时候夜间配送更是‘摸黑找楼’,急得满头大汗。”王奇回忆道。 五分钟排队、“摸黑找楼”,最后100米为何这么难? 骑手们面临的“最后100米”难题,曾是城市配送中的普遍痛点。 在宜昌市西陵区香格里拉小区,美团骑手辛剑对过去的送餐经历记忆犹新:“以前进这个小区至少要花5分钟登记,遇到高峰期还得排队,超时了只能扣钱。” 这个拥有850户居民的小区,每月外卖送餐量超7000份,快递投放件数过万。由于毗邻美团等重点外卖站点,平均每天有200人次骑手进出。 骑手们常为进门难、找路难、沟通难头疼,居民也时常抱怨外卖不准时等问题。 同样的情况在全省多个小区也在上演。武汉中央花园社区有44栋居民楼,住着8000多人,每天外卖订单量超过500单。楼栋密集、楼栋新老序号混乱,外卖小哥夜间配送时常“摸黑找楼”。 “夏天烈日下没处歇脚补水,冬天寒风里缺个临时取暖点,电动车出故障、不小心磕碰受伤,连应急工具和药品都找不到。”多位骑手道出了心中的无奈。 夜光楼牌、连心卡、暖心站,小改变如何解决大痛点? 转变始于今年以来全省范围的友好场景建设,各个社区开始倾听骑手们的声音,针对痛点逐一破解。 中央花园社区今年6月以来召开了3场“小哥议事会”,30余名外卖小哥畅所欲言。他们反映的问题被认真记录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社区在小区出入口立起“全景图”立牌,标注配送路线和临时停车位;在小区主干道增设24个指引牌;44栋楼都装上“夜光楼栋牌”;路口盲区装上凸面反光镜,守护外卖小哥骑行安全。 在北大门入口处,社区还设立了“暖心补给站”。拉开冰柜,冰爽的矿泉水整齐摆放;医药箱里,创可贴、碘伏、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一应俱全;维修工具箱和电动打气筒已帮十多位小哥解决过电动车爆胎、零件松动的难题。 “送完餐,来这儿取瓶冰水,浑身的燥热都散了,心里也凉快。”快递小哥王师傅边说边拿起一瓶水,脸上满是满足。 香格里拉小区创新推行“连心卡”制度,为经常进出的骑手提前配备通行卡,实现秒速进门。小区内科学设置“友好地图”和楼栋指示牌,就连晚间配送也有太阳能路灯指引,彻底解决了找路难问题。 小区还与社区联手共建了7处“红领驿站”和“友好客厅”,配备饮水机、充电设备、急救药箱等设施,月均服务超过200人次。这里还合理规划了“友好停车位”,管理着3组快递柜和1个驿站,彻底解决了骑手休息难、充电难的问题。 从过客到“合伙人”,骑手如何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 友好场景建设不仅解决了骑手们的实际困难,更带来了一种身份认同的转变——骑手们从社区的“过客”变成了“主人翁”。 在中央花园社区,越来越多快递小哥主动融入社区。他们加入“小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帮着整治花园、慰问高龄老人、义务巡逻,发现设施损坏、安全隐患就及时上报。 “以前送完餐就走,现在觉得自己也是社区的一分子。”王奇说,上个月他还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获得了社区颁发的“优秀志愿者”证书。 香格里拉小区的骑手们更是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伙人”。小区邀请骑手代表和居民共同制定“五要五不要”友好公约,开展骑手与物业“手牵手”活动。 辛剑现在还有个新身份——微网格员,职责包括信息收集、应急协助等。“连心骑手”们先后无偿献血50余人次,还与小区联合开展“连心递爱”公益配送,为独居老人等提供志愿服务。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16885个市场化物业管理小区中已推进16329个建设骑手友好小区。目前,超万个专业化物业管理小区基本实现“门好进、路好找”。 从拒之门外到敞开怀抱,从匆匆过客到社区合伙人,友好场景建设不仅破解了骑手“最后100米”的配送难题,更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不同职业群体的桥梁,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包容、和谐。 这条从“门难进”到“心连心”的转变之路,正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