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从“独唱”到“合唱” 鄂州峒山村打造中国式乡愁发展样板

从“独唱”到“合唱” 鄂州峒山村打造中国式乡愁发展样板
2025-08-27 09:35:29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楚

通讯员夏双文丁元中陈琳

“小心点,沿着墙边测量,不要破坏老砖。”

8月初,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古村落群内,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成员们轻轻拉开测量卷尺。他们要在峒山开展近半个月的调研,并将研究成果整理为《峒山古民居发展设计方案》。

“峒山村有望成为华中地区展示中国式乡愁的标杆项目。”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秘书长助理杨琛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鄂城区与清华大学签署“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乡村建设高校联盟行动合作协议,峒山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被选定为校地合作重点研究案例。

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峒山村考察,留下“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殷嘱托。

12年来,峒山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党组织带领下,做好“山水乡愁”文章,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共绘美丽乡愁画卷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峒山,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在城区官柳小学读书的陈怡然,特意让爸爸带着她回到峒山老家录制报名海选视频。

镜头里,青瓦白墙的民居与水杉林相映成趣,柏油路蜿蜒穿过绿油油的稻田……“肯定能让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陈怡然的自信源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多年前,峒山村六个自然湾出行全靠一条泥路,一到雨天,污水横流,乡亲们出门成难题。

美丽乡村,始于治理。村“两委”下定决心,践行“两山”理论,对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整治——

深化环境治理。推进生活污水全收集、种植秸秆全利用、养殖尾水全处理。

深化生态修复。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洁港行动”和沟渠清淤。

美化人居环境,党员带头、发动群众做好房前屋后卫生,硬化刷黑道路,在村边、路边、水边建成绿化带,打造“花园式”村庄。

“推进乡村振兴,要变‘独唱’为‘合唱’。”谈起峒山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感慨万千,环境整治是一时的,帮助村民们养成良好习惯才是根本。

为此,峒山村党组织开展“党员联户·组团服务”行动,落实“七员八联到户”工作清单,区委办机关党支部和江城社区61名党员下沉湾组、包联到户,每人包保2—3家示范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环境变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随手扔垃圾了,游客都说我们村比城里还干净!”村民周红霞笑着说。

2019年,峒山村获评“全国乡村环境治理示范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村庄。

协力发展特色产业

盛夏时节的峒山,麦浪翻滚,瓜果香甜。招牌“麒麟瓜”、鲜美武昌鱼、小龙虾等热销省内外。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鄂州时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彼时,峒山村拥有耕地9000亩,土地肥沃,但村里产业匮乏、劳动力大量外流。

峒山村“两委”成立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4年,村“两委”带队外出学习后,开始探索“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龙虾能活吗?虾还不把水稻都吃完啊?”起初,不少村民半信半疑。

如何破局?党员带头试种,用实践来开路。党员陈开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43亩地全部推行虾稻连作,当年就有了不错的收益。

关键词:鄂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