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像谷雨这样的“低碳达人”已有182万人。他们手机里都装着“环保管家”——“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个武汉市个人碳生活平台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平台上线2年来,已记录武汉市民1220万次减排行为,累计减碳3.46万吨。
我市正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行动,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品质,让绿色低碳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贯彻落实全会部署,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中碳登”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型储能、新能源装备等新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城区向上——
因地制宜各扬所长
8月20日,汉宜高速上,一辆辆氢能重卡呼啸而过。这些“巨无霸”仅需10分钟加氢便可续航400公里,全程零碳排——它们搭载的燃料电池,全部来自武汉经开区。
作为全省氢能核心区,到2030年,武汉经开区将引进氢能企业30家,推动3家企业上市,投放3000辆氢能车,冲刺500亿元产值。
从一辆重卡的创新到一个产业的崛起,武汉经开区正以氢能为突破口,聚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城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单元。武汉各城区结合实际,正在探索走出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洁净车间里,450kg鸡蛋清投入设备后,在一体化产线经过6道工序后,变为了35kg的乳白色粉末。8月20日,在江岸区湖北农发集团旗下武汉市米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由鸡蛋中提取“白蛋白肽”的技术取得新进展,得率由原来的60%提升至85%以上,远超业内平均水平。
从鸡蛋中提取的营养物质。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米来生物科技所在的省粮油进出口集团冷链产业园,原为围绕出口货物建设的万吨标准冷库及配套中转场。今年,园区历经改造,致力于打造武汉市“米面油、河海鲜、肉蛋奶”城市服务保障基地。
江岸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主要负责人说,将认真落实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本领、实干担当,大力推进绿色都市工业发展,盘活辖区内老旧工业厂房,导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都市工业新业态。
江夏区的一片稻田里,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井章一边察看水稻长势,一边向来访者介绍:“公司研发的这批功能型水稻在江夏共种植300余亩,预计‘十一’后就能成熟上市。”
这个功能型水稻研发基地,一眼望去,生机盎然。
2023年,该公司在江夏区郑店街道建成了集科研实验、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与产品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平台。同时在武汉江夏、湖北鄂州、海南陵水建设功能稻研发基地,持续开展功能稻品种研发创新。
在武汉,开发区(功能区)正聚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担当全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中心城区正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加快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城区则在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先进制造业。
各区发展好,武汉才能发展好。因地制宜,才能各扬所长;锚定转型,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