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文山会海”,整治“指尖上的折腾”,叫停“作秀式调研”,严查“数字里的花活儿”。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
一年来,湖北各地各部门以钉钉子精神向形式主义顽疾发起再攻坚,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从制度机制上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让基层干部回归干事创业本位。
响鼓重锤力戒形式主义
“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2024年11月,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这是一记响鼓重锤,对形式主义顽瘴痼疾发出警示。
湖北深刻领悟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抓紧抓实突出问题整改整治,建立健全为基层减负内控机制,全链条强化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这更是一次快马催鞭,发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力戒形式主义的行动号令。
从省委主要领导召开会议部署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公务活动、督查检查考核的有关措施,到定期召开省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再到建立省级统一的基层报表填报平台、编制实施全省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湖北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
全省各地各部门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向治本深化。
“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在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注视着墙上张贴的《服务群众事项清单》说。
这张吸引了总书记目光的清单,凝聚着为什么减、减什么、怎么减的实践答案。
如今,四邑村级服务事项由64项精简为24项,主要为政策咨询解答、收集事项和帮办代办,村级证明事项从40项减少至7项,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一目了然。
四邑村党委委员黄玲说,大量重复性、机械性工作被合并精简,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被剔除,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听民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划清职责权限为“大车”减重
形式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在哪里、根源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证明事项等形式主义顽瘴痼疾,全省各市县党委社会工作部公布村(社区)减负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荆门掇刀区七一桥社区曾挂有44块牌匾。“一个牌子意味着一项任务,工作要留痕、报材料、考核,根本忙不过来。”七一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严云峰说。
荆门针对“挂牌多、事务多”等问题开展调研,发现其根源在于有些部门将工作任务“甩锅”、加码给基层,并在全市开展“滥挂牌”专项清理为基层减负,全面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内外标识牌、宣传牌、制度牌等。
如今,七一桥社区仅保留居民关心的服务队伍、证明事项、民生政策等11块功能性挂牌。截至2025年6月,全省共清理村(社区)组织外部挂牌15.6万余块。
牌子“瘦身”的背后,是基层“担子”减轻。
今年4月,我省印发《2025年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工作方案》,采取12项具体措施,整治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